上课喜欢做小动作、抢着发言就被老师确诊为多动症患儿,被要求去看心理门诊。面对教师这种轻易给学生贴“多动症”标签的做法,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博士昨日表示,喜欢多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多动症患儿。
“有多动症状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多动症患儿。”在昨日的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阳光工程首期教师培训班上,杜亚松博士向闸北区100余名中小学
校、职专心理教师及校领导阐明了如何界定多动症患儿。他指出,儿童因为天性活泼、调皮爱动与多动症患儿有着明显区别。这些正常活泼儿童能够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多动症儿童从活动量上较正常儿童显著增多,多动不分场合,且行为常具有冲动性、破坏性、行为不计后果。
此外,杜博士也指出由于外在表现相似,不少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孩子也可能被教师误判为多动症患儿,从而延误了治疗时间。
据了解,中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1979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