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服务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证衡阳教育飞速发展
来源:衡阳教育信息网      2008-12-1 16:19:00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当今天说尊师重教这样一个优良传统,再塑这一优良传统的时候,确实不能忘怀文革时期那一场不堪回首的岁月。

    那个年代,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被列为“臭老九”批斗,大中专10年停止统一招生,交白卷可以上大学。教育的惨重摧残,危及千家万户和民族未来。直至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扭转乾坤,衡阳教育事业和全国教育同步,在文化禁锢和文化专制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以其令人惊异的速度,异彩纷呈的模式,逐步深化的改革力度和健康的人才培养轨道,开创了教育史上的新纪元。

教育事业,从不受重视到优先发展

   1985年9月10日,一个让所有教育工作者激动不已的日子,市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红旗影剧院隆重召开,整个雁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广大教师开始真正体会到了光荣与自豪,“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臭老九”帽子终于被摘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力倡尊师重教,教育事业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85年,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199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召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纲要〉精神,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市政府以2000年1号文件颁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衡阳教育事业的决定》,明确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更加重视,每年花大力气专题研究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解决问题,并召开全市性大会,出台相关文件政策。2001年,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两个<决定>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2004年,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2008年元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提出了近阶段教育发展目标,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市的号角。

    义务教育,从人民办到政府办

    让学生有学上。1978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80%,初中仅60%,文盲占人口总数的30%以上。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法律规定,党中央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于是,我市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建立义务教育督政督学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夯实“两基”基础。1991年起,市城区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分期治理方案,通过配备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选聘优秀师资、增加经费投入、调整布局和结构、改革招生制度,改变了13所中学和14所小学的薄弱状况,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各县市区也加大“两基”工作力度:上门劝学、捐资帮学,让学生进得来、坐得下、留得住。1994年,衡山县、珠晖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进入全省首批“两基”合格县区行列。1998年,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验收合格。2008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8%、99.9%,“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3.78%,3-6岁幼儿入园率达67.61%,城区接近100%。

     让学生上得起学。2008年秋季开学,民办教师郭文涛带着读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去学校报到,学杂费、书本费一分钱也不用交。郭文涛不禁感慨万千:七八十年代,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和家长都会为学生交不起学费而发愁。如今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免费教育,农村娃再也不用为上不起学发愁了。进入新世纪,“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逐渐走进教育决策者的视野。2004年,正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完成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转变。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列入全市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2008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全部免除;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部免除。

    让学生上好学。进入新世纪,全市教育在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抓住全省危房改造、合格学校建设、生态校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改造、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机遇,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06年,全市争取中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资金4500万元,改造农村初中学校48所;2008年,又争取省定农村初中工程项目18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78所。二是改革初、高中招生办法。200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划片免试入学;2006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开始以学生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定、学科考查、体育测试四个等第为依据;2007年,为解决择校问题,将城区示范性高中公费招生计划50%分配到城区各初中;2008年,市城区小学升初中实行公办学校划片入学、民办学校电脑派位。三是加大对薄弱学校支教力度。2004年,为保证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市教育局制定了“两个优先”制度:教师编制、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需求。同时规定,教师评定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的经历。

    高中教育,从质低量少到扩容提质

    改革开放前,衡阳高中教育和全国一样,学校数量少、高中学生少、高考升学率低。1983年,全市高中教学班共650个,在校学生21012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32.7%,平均每万人口只有高中在校学生71人。
                          
    1996年,全国普通高中工作会议召开,普通高中发展由此走上了“快车道”。1998年,全市“两基”验收合格后,市教育局开始适度提高教育重心,提出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至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共有教学班2023个,招生4.9万人,在校学生由1996年的39013人增加到135000人,年均增幅20.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每万人口普高学生达187.1人。2005年-2008年,市教育局按照布局调整规划,结合接收铁路和企业办学,先后撤销了铁四中、市一职中、冶金中学、探矿中学、建湘中学,停止了市七中、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市二中、市二十六中初中招生,停止了珠晖一中、市实验中学、市外国语学校、市九中、市三中高中招生。全市城区高中学校由18所调整为10所,办学规模效应大幅提高。1978年,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只有1043人,2008年达7124人,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提高到86%。2003年,市教育局整合市一中、市八中的教育资源,投资2个亿在华新开发区新建市一中,一中老校区有偿转让给市八中,两所省示范性高中规模均扩大一倍以上。各县市区同时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目前,全市省示范性高中13所,市示范性普通中学16所,省市挂牌示范性普通高中占普通高中的2/5强,在校学生占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比例达60%。

    职业教育,从2321人到123000人

    1980年,我市在调整和控制普通高中发展的同时,着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研究和制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1981年,全市农业中学停止招生,在普通高中试办职业班。至1983年,全市有8所初级中学或完全中学改办为职业中学,加上普通高中所办职业班共有在校学生2321人。到1987年,全市中专、中技、职业高中共招生8432人,占当年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3.6%,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局面彻底打破。

    1993年,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共招生14687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2.81%,第一次实现对半分流。在校学生32716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41%。1994年,全市11所普通中专全部达到省评估标准,认定为合格普通中专。进入新世纪以后,职业教育获得空前发展。2004年成功组建衡阳财经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市高职院校从无到有共4所,位居全省前列。2005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综合实训基地;2008年,再次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核工业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湖南第一个,也是唯一个拥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城市。到目前,全市现有高等职业学院4所、中等职业学校60所,其中国家重点职业中专4所、技师学院1所,全年中职学校招生48815人,居全省第一,在校学生123000人,普职比例达到55:45。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而1983年全市中职学生只有2321人,不到30年,衡阳职业教育翻了60倍。

    民办教育,从0所到713所

    1985年,我市建立起第一所民办学校——衡阳市光明夜校,至1986年底,全市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到53所,在校生6100多人。办学主体也出现多元化,由原来的民主党派办学,发展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群众组织、集体经济组织、部队和公民个人全方位的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办学点也由城市扩展到农村,办学类别由过去单一的成人教育,迅速地向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延伸。到2008年,全市共有经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学校713所,其中高职院1所、专修学院8所、中专中职25所、成人函授学校9所、普通中小学68所、幼儿园471所、短期培训机构31所,在校学生25.04万人,专任教职工12480万人,事业规模居全省第二。市直上规模学校(小学600人以上,中学中专2000人以上)26所,其中22所民办学校拥有自己独立的校园,校园面积1.7万亩,校舍263.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1087亿元,图书420.38万册,总资产约19.45亿元。

    与此同时,全市高等教育、电大教育、函授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和手段相应地得到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4所、成人高校3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10万人,位居全省前列。衡阳师院、湖南工学院均新建了新校区。高校核心竞争力全省第三。

                          
    办学条件,从土砖房到信息化

    2008年9月,在五岳独秀的衡山脚下,1000多名学生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了崭新的白云中学。2008年初,衡山县白云中学列为全市78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之一,省市县三级投入建设资金共80余万,半年时间,环形运动场新建,语音室、电脑室、理化生实验室装备,教学楼装修全部完成,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相比现在,以前的条件太差了!课桌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有高有低,大小不一;黑板是木头拼成的,表面刷上一层黑色的油漆;老师上课就是一支笔、一本书、一根教鞭。”从教29年的郭文涛老师回忆说。面对“文革”后结构单一、校舍破旧、质量低下的教育事业,历来厚德崇文的衡阳人民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通过集资办学新建扩建校舍136万平方米,从城市到乡村,一座座全新的校舍矗立起来。同时,投入资金4亿元,安排危房改造项目986个,新建校舍面积185万平方米,改造危房97.8万平方米。到2008年,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达797.2万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前的341.7万平方米翻了一倍,D级危房全部消除。在现代教学设施建设上,衡阳更是不遗余力。2002年—2008年,全市中小学共装备计算机40300台,多媒体教室432间,语音室501间,校园网256个,仪器实验室30.8万平方米,图书资料室17.5万平方米,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平台覆盖面达70%,国家级和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从19所增加到59所。2004年,投资200万元的衡阳教育局域网建设成功,标志着衡阳教育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步入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时代。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背后,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1978年,全市教育财政拨款0.52亿元。1985年以后,“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市县各级党政领导,按照教育经费“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的要求,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02年,全市教师工资纳入财政统发。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2007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达30.3亿元,较1978年0.52亿元翻了58倍多。

    教师队伍,从高中生到研究生

    1978年,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中或初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占80%;高中专任教师中,民办教师的比例也将近40%。这与今天“专科教小学、本科教初中甚至教小学”的学历要求相差十万八千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是调整、整顿教师队伍。1981年—1983年,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全市两次从政治思想表现、教学业务水平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考核调整。二是民办教师逐步转为公办。到1996年,全市民办教师基本实现了身份转变。三是通过业余、自学、脱产、函授和短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师教训工作。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对不具备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实行考试发证制度。全市共3.4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参加教材教法过关文化考试,取得《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至1994年,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培训任务基本完成。四是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1987年,全市首次组织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1996年,教师资格证制度全面实施,到2004年,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全部持证上岗。

     进入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2年,全市开始撤销乡镇学区,开展教师核编定岗工作,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二是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从2002年开始,全市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和奖惩制度,完善师德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检查评比,全市教师职业道德明显提高,教师形象进一步提升。三是师资培训收到实效。全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2002年-2007年,全市共送培和培训了134名国家级、492名省级、6000名市级骨干教师,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达到专科、本科学历。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有专任教师27874人、18560人、712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97%、86%,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48%、38%、21%,不少研究生也纷纷站上了中小学课堂三尺讲台。

    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昨天布置了回家采访妈妈的作业,了解妈妈怀孕、生产的过程。同学们来说一说妈妈所做的什么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要珍惜、热爱生命?”学生纷纷举手。“妈妈怀我时,吃不下饭,行动也不方便,非常辛苦,让我感动,所以要珍惜生命。”“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妈妈整夜陪着我打吊瓶,我很感动。”听了同学的发言后,老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所查阅的关于近几年中学生因意外事故或自杀情况的资料,然后大家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其中穿插了几个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小故事,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整堂课在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结束。

   这是前不久市实验小学的一节关于生命教育的德育课。没有了枯燥的说教,却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长期以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目光只盯升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围着考试转。1996年,《衡阳市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出台,“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1997年,全市开始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四大工程”,即义务教育均衡化工程、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工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化工程、教师队伍优化工程,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工程全面铺开。一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耒阳市“三维一体”的德育工作模式成为全省典型。二是课程改革逐步深化。2003年,全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7年,高中新课改全面实施。中小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创新场所,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三是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02年-2008年,全市高考本一本二录取率均达2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承历史底蕴,创时代辉煌。回首30年的光辉历程,展望新世纪的发展前景,振兴中的衡阳教育没有踯躅,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坚信,衡阳教育将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舞起和谐、均衡发展的龙头,昂首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