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诺奖大师与百姓面对面:家教对孩子最关键
|
来源:《北京晚报》 2008-11-19 10:24:00 |
|
昨天下午,参加诺奖论坛的两位外方嘉宾走进首都科学讲堂与市民近距离接触。据介绍,这是诺奖论坛举办四年来科学大师首次走近普通大众,此做法冲破了以往诺奖论坛单一的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学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模式,为论坛增添了浓重的“亲民”色彩,成为此次论坛各项活动中的精彩之笔。
昨天下午,中山公园音乐堂报名厅里座无虚席,来自首都各界的市民早早等候在现场,当演讲嘉宾——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丁内斯·韦尔特曼和1992年图灵奖得主巴特勒·莱普森走入会场时,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可以说,科学大师的获奖成就艰深得令人望而却步,然而他们的演讲却举重若轻,用生动的例子和流畅的表述使得普通听众也能把握了宏大的主旨。留着大胡子的荷兰籍诺奖得主韦尔特曼显然知道如何与大众交流,他的演讲从自身经历谈起,谈起他的家庭、求学经历和工作后的体会,归纳为两点: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父母从小就灌输给孩子要赚很多钱,那他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很小。”求学阶段遇到好的老师极为重要,“这次来中国后,总有人问我,荷兰那么小,却有很多诺奖得主,我的回答是,我们那里有很好的中学,中学里有很好的老师,这一点非常重要。”
图灵奖得主莱普森的演讲同样吸引听众,身为微软公司技术研究员,他更多地为观众介绍了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历程,展望计算机领域的未来,他表示计算机领域还有很多令人振奋,很激动人心的挑战等待克服,“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当中,你们一定能够发现计算机取得的进展要比过去取得的进展更加令人激动。”
记者注意到,演讲现场的听众都听得格外认真,有的飞快地在本上记录着嘉宾的精彩讲述,而报告厅外面展示两位演讲嘉宾照片和个人简介的海报,则成为听众最受欢迎的合影背景,来自海淀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这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诺贝奖获得者,其实听这些讲座不一定是为学到多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聆听嘉宾的人生感悟以及他们带来的一些新讯息和新思路,今天的演讲使我对整个科学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有了很多新的感受。”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