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方法,发展幼儿思维
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四岁了,他已经可以认2000个字了,可以自己看书。数学可以从1数到100,也可以从100数回1,但是他就是分不清楚3和5谁多谁少,必须给他实物才行……”
其实我们很多家长也有这个感觉,这实际上反映了0-6岁的孩子的特点——他的思维是非常具体和直观的,然后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所以教孩子学数学,首先要弄清楚,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另外也要了解当前孩子学习数学的误区。
观念上的误区——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不重要,等上小学以后再说。
幼儿数学教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步,为什么幼儿园阶段要学习数学?
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内容上的误区——数学等于算术。
著名数学家陈省声先生在2000年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间来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方法上的误区——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这些训练都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幼儿在表面上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我们曾经看过专家的实验,仅仅过了一个月,如果孩子不再强化训练,这些学的东西全都丢光了。这种数学学习是低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它既费时间,又费金钱,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幼儿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学习,皮亚杰曾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家长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针对三大误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抓住数学敏感期,循序渐进,发展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孩子借实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自少到多,进入加、减、乘、除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2. 巧选操作材料,指导孩子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在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家庭数学活动中,我们选用材料要考虑能引起孩子思维的积极性,防止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家长可以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供孩子自由选择,并保证孩子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在家长的启发下,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蒙氏数学就采用了以材料操作为主导的游戏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给出了情境、任务、玩法和规则,孩子借助对材料的操作,完成游戏过程。在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如排序,给孩子3根不一样长的长棒让他排排队。观察一下孩子可能会横着排,也可能会竖着排。先别忙着纠正他。因为孩子对长棒的长短序列已经有了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排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不断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帮助引导他得出正确的多种排序的形式,如按长短排,按高矮排。当孩子已经掌握了以上的排序后,你也可以再添给他2根长棒,让他重新再排。(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按序设法添加进去)。在孩子已有的排序经验基础上,帮助孩子整理得出一端对齐来比较长短的方法以及以地平线为标准线来比较高矮的方法,以使孩子能获得有关排序的感知经验。
如要求孩子“给图形分类”,家长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孩子进行比较,帮助孩子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家长给孩子一组图形,引导孩子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孩子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有关分类的感性经验,又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如要求孩子了解0.1.2.3.4等五个概念,在“纺锤棒箱”的设计上,就分别在5个空格的上方,标出0.1.2.3.4;然后再依据每个数目的多少,放入同数量的棒子。这样可以使孩子切身看到1和2.3……之间多和少的比较,而知道什么是“1”“2”和“3”。 “数量”(1根棒子,实体)与“数字”(1的字体,抽象)结合起来。
这些操作性的材料,都是通过孩子的各种感知觉来达到的,它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各种感知觉,也相应地提高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认识,同时又在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3. 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对某件事感兴趣或有疑问,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有意识地创始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进行思考、猜想、讨论、实践等,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感受到相互学的重要和有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生活中发展数学思维的机会很多,可以随时训练。例如,给孩子吃糖时,问他有几颗糖;走楼梯时,数一下有几级;家里来了客人,让他想一下共有几个;家长可与孩子玩“装饰小方巾、小衣服”活动,可提供几何图形、小动物、小汽车、小花及小圆点等多种图卡,要求按物体的某一特性(种类、大小、颜色等)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择,按某种规律自己去设计装饰小方巾或小衣服的图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他回答,会使他兴趣盎然,大脑也积极思考起来了。由于生活中反复的机会多,也不要花专门时间,孩子在自我表现中展现个性思维,体现了其数学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