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青年钢琴家郎朗将银幕首度亮相献给了音乐励志电影《郎朗的歌——献给2008》,该片将于明日(本周五29日)全面上映。还在回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琴声的观众可以走进影院欣赏这位“钢琴天才”的精湛琴艺了。此外,影片还展现了郎朗父母对其培养的全过程,讲述天才是如何锻炼而成的,这是第一次用电影手法将郎朗父母与中国千万琴童家长搭建沟通桥梁,探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和近乎极端的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每一个家庭。

中国式教育下的钢琴天才
1982出生的郎朗恰好赶上了中国的第一次“钢琴热”,3岁开始学琴,17岁成名国际的经历对中国千万琴童家长来说简直是一部成才的“教科书”。影片《郎朗的歌》邀请郎朗父母回忆了郎朗走上钢琴道路的点点滴滴。

电影真实再现了郎爸郎妈望子成龙的心愿,也毫不隐晦地讲述了郎朗在学琴过程中严格甚至苛刻的学琴经历。郎朗的父母不仅采用了中国典型性的家长式教育方式,更是在培养孩子方面抱着“毅然决然”的态度,郎爸更是不惜辞职陪郎朗到北京求学,四处借钱去外国参加比赛……这些一段段心酸往事不仅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苦楚,也验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才苦训,郎朗在家长的指导下,每天超过8小时的刻苦练琴,为日后的一举成名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成为世界顶级钢琴家。

“郎朗”教育模式将引发讨论
影片不仅仅是对郎朗成长经历的一个简单叙述,更试图通过郎朗的案例讨论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该片导演坦言,展现郎朗的故事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过程,简单在于本片线索明确,详细介绍了郎朗的成长历程;但复杂在于这个成长的历程中包括了太多的话题和争议。诸如为学琴,父子争执不下,家庭几近崩溃,走投无路郎朗企图自杀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也许每个琴童的家庭都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相似的故事,那么我们看完影片,身为家长的观众会怎么想,他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而他的孩子会不会就是下一个郎朗?郎朗的成长模式有什么可取与不可取的地方?这些都将是影片留给众多家长们思考的问题。”导演认为,《郎朗的歌》并不是要告诉观众一个教育孩子的定论,只是想把郎朗作为典型案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个片子不是要告诉你一定怎么教育孩子就能成功,但是会让你看过之后深受启发,找到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方法。”

郎爸:小孩子要有一技之长
影片中展现郎朗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的模式,而郎朗能有今天的成绩,郎爸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在片中,郎爸不止一次谈及自己的教育心得:“小孩子要有一技之长,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将来什么模样小时候都能看出来。”郎爸从始至终都非常自信自己的儿子是钢琴天才,不过他也强调说:“家长要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什么,在什么方面是有天赋的,我对儿子的信任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之后得出的结论。”

对于电影中谈及的教育方式和争议话题,郎爸表示:“天赋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是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坚持,如果你能让孩子弹琴的时间超过玩电子游戏,那么就成功一半了。”同时,郎爸也提醒道,对于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如果希望成为独一无二的演奏家,就必须跳出固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