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即将来临,许多家长忙着让孩子勤练“十八般武艺”,思维能力是这众多能力中最让家长好奇的的一种。为此,笔者走访了沪上首家思维训练中心——东方之星思维训练馆,并找到两种适合培养幼小衔接年龄段的孩子(6岁左右)在寒假训练思维能力的游戏。
“皮皮的一天”:学会表述时间
游戏需要若干钟表卡片和一个钟表。告诉孩子要认识一个新朋友皮皮,了解他一天的生活状况。通过对每一个小钟表图的观察,让孩子说出什么时间皮皮在做什么,在自己的钟表上拨出相应的时间,通过这个环节告诉孩子,分针走一步就是1分钟,走一格就是5分钟走两格就是10分钟,分钟的读法是“几点几分”。同时让孩子学会时间的比较,是早了还是晚了。
通过对时钟的认识和时间概念的引入,家长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做每件事用了多长时间。比如与幼儿一起计算每天起床后穿衣、洗漱、吃饭都用了多长时间,并做相应的记录,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在寒假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找规律”:培养图形评价能力
根据图案的排列规律,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出合适的答案,这是针对6岁孩童最适合的思维训练方式。
利用有规律的图片,引导孩子逐一观察自己的卡片,找出每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并在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合适的图案,用彩笔标明。例如图上有大小不一的多个飞机的卡片,引导孩子先从横向进行观察,发现飞机从左到右是由小到大排列,再从纵向进行观察,发现飞机从上到下也是由小到大排列的,按照这种规律孩子就能很快选出答案。当掌握了寻找规律的方法后,他们就能较快、较准确地找出正确答案。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来说,找规律这一游戏的难度已经上升到数字、颜色、大小三维概念的阶段,可以借此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寒假中为孩子将来升学打好扎实基础。
【链接】
思维训练三大误区
思维是什么概念,到底如何培养思维能力?不仅很多家长不了解,甚至还存有误区,对此思维训练馆的许静校长给我们做出如下解答。
误区一:思维训练不可捉摸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能力纳入了智力结构的范畴,提出著名的智力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分别负责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由各因子的发展水平决定。而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又影响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同时,他提出,思维能力可以在儿童时期培养,但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
误区二: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
很多家长都认为思维培训就是开发想象力,这是错误的概念。思维是一种考虑问题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好比是手上的工具,运用这种工具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误区三:有特长思维能力一定强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往往为家长忽视。所以特长并不是优秀的代名词,除了特长,孩子是否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很关键,会思考才能主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