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先后颁布并实施后,民办高等教育更是迎来了难得的春天。政策犹如一支强心剂,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肌肤注入了活力,使全国范围的民办高等教育得以如火如荼、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河南,作为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中部省份,我们更应该了解形势,把握机遇,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加快发展,深化改革,迎接挑战。关注、关心河南民办高校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制定具体地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河南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之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使民办高等教育成为我省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当前我省落后的教育现状,使河南变成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 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举办高等教育事业,其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私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企业办学,也有党派、团体及其他组织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作为一种办学的举办形式,与政府办学的概念相对应。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社会力量办学其资金来源、动作方式、管理模式与公办高校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我们把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高校统称为民办高校。包括民办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兴起的独立学院等。即公办高校以外的各类高校都是民办高校。
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普遍短缺的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性的要求,减轻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财政负担。
2、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有着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全国教育经费仅占世界的1.5%,这是一组极不对称的数据,可以说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靠国家办学,财力、人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迫切需要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4月12日,全国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在校生200多万人。占全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约三分之一。但以在校生人数衡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则要低的多。其中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239所(民办本科高校24所)。这239所学校即是所有民办大学中的佼佼者。截止2005年2月1日,教育部确认的各地试办的独立学院有252所。这些民办大学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职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都流向了民营与外资企业聚集的广东东莞、浙江温州、江苏昆山等地,成了这些地方制造企业的一支生力军。 中国民办高校经过2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在已绽露出一批具有实力的优秀民办高校,并发展成以陕西西安为龙头,北京、江西等省市共同繁荣的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民办高校在外部也与成人高等教育和公办高校成三足鼎立之势。民办高校内部也与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成三足鼎立之势。
西安民办高校卓然出众。陕西省暨西安市现有民办高校66所,占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民办高校有4所,占地面积在150~1000亩的民办高校11所。目前,办学规模在千人以上的民办高校有22所。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15所。独立学院8所。全日制在校生数20多万人,教职工1.2万人。固定资产30多亿元,图书320多万册,学校占地面积68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值2.8亿元。自建、自有校舍占80%以上。其中,“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 “西京大学”、“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并列成为中国十大万人(在校生均超过2万人)著名民办高校,奠定了陕西民办高教大省的地位。据陕西省教育部门的一项数据统计,当地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相当于当地公办高校在校生人数40%,西安民办高校总数为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5.2%,在校生数为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14.2%。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西安民办高教对陕西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北京民办高校独具特色。目前,北京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125所,其中具有颁发国家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11所,独立学院2所,学历文凭试点学校24所,面授学校48所,函授学校12所、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16所。著名的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吉利大学和光华的成功使他们分别成为民营企业投资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光辉典范。
江西民办高校半壁江山。江西省目前共有民办高校45所,其中10所具有颁发国家学历证书资格的院校,13所独立学院,21所高等学历文凭试点院校,在校生约9万人。民办高校数量和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分别是全省普通高校的112.5%和31.58%。江西民办高校已占江西全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整体水平已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并举,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通例。我国民办高校从无到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形成了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但是也应该看到,民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面临许多困难。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扶持和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
特别是在经济、教育比较落后的河南,这些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 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河南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河南,曾经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居中国之中,古称中原。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八大古都占其四,得天独厚。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美誉。现代的河南,是一本蕴藏无数精彩的图书,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五,拥有长达1075公里的高速公路以及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交通便利,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止2004年底,全省总人口9717多万。
如此辉煌的河南,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河南,教育却是一块软肋,与其经济、文化地位不相称。毫不讳言地说,河南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是落后的。
河南高等教育的落后,多少年来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痛"。建国前夕,只有河南大学一所高等学校,在校生仅804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居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作为整个教育发展龙头和标志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办学层次偏低,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本科院校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三是缺少重点院校,总体办学水平不高。全省没有一所国家部属高校,没有一所研究生院,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在校研究生数量在全国的比重也很小。
高等教育落后,民办高等教育也必然落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了,高等教育也会同步相应发展。当西安、北京和江西等地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的补充并应该是河南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却落后了,发展步伐小,速度慢,停滞不前。
河南某位领导慨叹,河南教育发展史上,曾经三次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如今,《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出台了,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难得的春天。我们河南难道还要无关痛痒,听之任之,丧失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实不允许,历史不允许,河南人民不允许,每一个河南教育界的有志之士不允许。河南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民办高等教育,曾经让河南人为之骄傲的一个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全国出现民办高等教育看河南现象;建国以来,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诞生在河南,全国较早的合作办学机构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扎根于河南。
截止2005年4月12日,教育部确认的河南试办的独立学院有8所,截止2005年2月1日,独立设置的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的河南民办普通高校有9所。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学校30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机构83所。形成了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代表的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模式,以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和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结合、互相促进发展的模式,以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引资办学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灵活运行机制。其中,资产超千万元以上的民办高校有36所,黄河科技学院、中原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学校资产超亿元。由台胞王广亚先生投资的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已有固定资产4亿元之多,是全国最大的合作办学机构。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树青医学院、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等学校资产也都近亿元。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高水平学校。他们严格的管理,较高的办学水平,已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截止200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总规模约为127.36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已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70.28万人的11.6%,达8.15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73万人,占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的11.65%。学校占地面积7000多亩,实验仪器价值已达9800万元,拥有图书资料200多万册。独立学院8所,占地面积1500多亩,图书资料110万册。多依托原公办大学的师资、老校区、校舍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近20所,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独立拥有校园、校舍,占地1800多亩,在校生24000余人,图书资料114万册。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高。
然而,现在的客观事实是,河南的民办高校吸引力正在下降,这几年每年都有近万名学生舍近求远,赴外省上民办高校。河南的民办高校没有闯出河南,没有实现自己的品牌效应。现状不容乐观。相对于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的成熟发展和国内兄弟省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则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已显得捉襟见肘,有些滞后和保守。
这是压力,是挑战。我们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剖析我省民办高校的现状。找出支点,撬动民办教育的大发展。
2、当前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我们认为,现在对民办教育冲击最大的是认识问题,亦即观念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三方面。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识问题。民办教育究竟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性产物,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由于在这些问题上认识模糊,从而导致政策左右摇摆。二是社会各界对民办高等教育本身的认识问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一些偏见,比如,认为民办高校是赚钱的学校,没有公办学校好,教学质量差。很多学生家长宁愿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将子女送到公办学校就读,也不愿意到民办高校读书。这些世俗观念还相当流行。有些地方甚至流传着“宁上大专,不上三本①1”的说法。对民办高校有明显的歧视认识。三是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认识问题。2002年以来,有关民办高校学生能不能享受火车票半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学生给予合法权益,但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误解,甚至有严重的偏见和歧视,认为民办高校学生不如公办院校学生用功。其实,民办高校学生用功程度丝毫不差,上学的动机也是积极的,同样重视真才实学。
在我们这样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里,民办高校好像是"后娘养的孩子",总是受到歧视,不能在同一平台上平等的获取教育资源。河南民办高校发展20多年,到现在还没有改变人们的观念问题,多少显得有些悲哀。但是,人们的这种误解、偏见和歧视不消除,它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在很大程度上,观念的改变就意味着生源,意味着生存、发展。
②政策支持方面来看。
2000年,河南民办高校是118所,现在只剩下9所,加上8所独立学院,也才17所。原来河南的民办高校办的很好,就是没有人扶持,所以垮掉很多。全国范围内,政策支持力度也有较大变化。
第一,2004年以来,很多民办教育界的人士感到政策环境趋紧,竞争压力加大。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的持续上涨使民办学校的吸引力下降,并且进一步降低了教师对民办学校未来的预期,加上民办学校教师受到的身份歧视,导致民办学校教师稳定性下降,进而使民办学校办学成本上升。
2004年6月底,教育部宣布自2005年起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多所民办高等学校因此面临生存考验。取消学历文凭考试招生后,我省民办教育如何发展,这是所有民办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本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育人环境上应该比公办高校有更多自主权和较为宽松环境,但实际上民办学校在育人环境上、管理体制上反倒不如公办学校宽松。所以取消学历文凭考试后,民办学校想进一步发展,国家在宏观管理上要创造较公办学校更为宽松的体制环境和办学环境,使学校有更多的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设置专业和课程的自主权。
第二,资金筹措问题一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短缺普遍,对学费的依赖性比较大,资金积累少。在贷款过程中,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待遇不一样。现实状况是河南对民办高校的贷款数量很少。西安当地银行给民办高校的贷款一次可以达几亿元。而且西安民办高校的贷款是信誉贷款,没有担保。
第三,现在政府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没有一致对待,比如投入方面,如果民办高校没有钱投入,学校就得垮掉,而公办高校政府可以投入。对于国外的私立学校,政府是有投入的。我们国家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民办学校也有投入。浙江一所民办本科高校,政府从2000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现在则是保持每年2000多万元的投入,还曾经给这个民办高校划过去三个公办的中专学校,归其管理。浙江省早在1998年就出台了《浙江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在政策上全力支持民办高校。
③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个始终困扰着民办高校的大问题。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名师出高徒。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而事实呢?民办高校师资的挑选范畴有限,事实上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现有任教于民办高校教师中有的受着利益驱动原则的支配,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笔者调查的河南多所民办高校中,几乎所有学校的兼职教师都占50%以上,甚至相当一部分达80%以上。可以说,我省民办高校的师资主要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具有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学校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兴衰与存亡。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民办高校如何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成为民办高校许多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
④特色化不明显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在教育日益信息化、数字化,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今天,目前我省的民办高校大多走的仍是以学养学、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多数院校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差距很大,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目前仍然只是简单地重复公办院校传统的模式,陈旧有余,创新不足。
⑤管理问题。一方面是宏观管理,即国家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民办高校目前存在的许多具体问题诸如短期行为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面对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显得无法可依。此外,政府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民办高校管理机构,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管理效果极差,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宏观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即微观管理,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没有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家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模式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阻碍着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
三、 成功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河南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谁先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有利地势。今天,面对民办高校发展较好的西安、北京、江西等地,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更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充分利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机遇,制定新的发展思路,加快河南民办高校快速健康良性发展,追赶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已是时不我待。当前,政府应加大检查落实执行新政策的力度,找出河南民办高校与西安、北京、江西等地的差距在哪里,应该怎样赶上去。可喜的是,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首届高等教育工作会,会上提出,在2010年民办高校在校生(不含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要占普通高校生的25%,到2020年要达到40%,而且明确提出河南省的民办教育要走在全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前列。而且省教育厅决定今后扩招主要面向民办高校。 1、树形象、创品牌,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教育服务质量是决定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观念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观念必然导致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当前要社会上对河南民办高校立即有个全面的理解难以做到,对于河南民办高校来说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摆正心态,进行资源整合,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要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树立教育服务品牌意识。打造观念品牌,打造特色品牌。民办高校加深对教育服务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注重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所以,虽然升达的学生入校时比公办高校学生相比分数低了不少,但这几年来,该校在河南省英语演讲比赛、注册会计师考试、高级程序员考试等与各高校同台竞技中,成绩遥遥领先,一枝独秀,令人刮目相看。该校严格的管理,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新闻界撰文惊呼“升达学子不愁嫁”。他们办出了特色,外语、计算机和会计三项技能特色凸显,人人掌握,打出了品牌,铸造了品牌。 所以,民办高校思考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发挥自我发展的能力。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民办高校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国,补充我省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我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3、政府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世界各国大多国家对本国私立学校发展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当前,我们要结合国情,制定适当的国家对民办教育的资助办法,首先,政府可以成立类似“民办高校发展基金”的机构。国家根据对民办高校教学结果的评估并结合学生人数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和奖励;其次,在民办学校开办前及发展中需要贷款时,国家给予优先照顾,甚至予以贴息补助,对于企业用于办学的利润可以不征税,已征税的企业利润给予退税;其三,民办高校开办时需要征用土地及其需要交纳的基础设施费用,国家能给予支持,并让其享受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不得歧视;其四,对于民办高校经营的企业,国家可以给予免税待遇;其五,对于民办高校教师到公办大学培训,应享受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
4、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5、钱是财富,是教育的必要资源,但观念政策也是财富,也是可以转化为教育资源的。
6、西安、江西等地的民办高校发展使我们认为,一、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快慢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构成直接关系。二、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好坏与当地公办高校的好坏强弱也不构成直接关系。三、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对中国教育市场的认识。
7、组建民办教育集团,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8、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格局。使其各自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
9、走专业化道路。专业化的意思就是专精一门,也就是俗话说的“一招鲜,吃遍天”。在这样一个诱惑多多的年代,要静下心来,专精一门是不容易的。但实践证明,此类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还是很受欢迎的,办学效益较佳。
相信,新世纪新阶段,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河南省一系列关于民办高校的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发展一定会有新思路。如果社会各界都来关注民办高校发展,关心民办高校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倘若一切妨碍民办高校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能坚决冲破,束缚民办高校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能坚决改变,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能坚决革除,那么,河南民办高校一定能够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河南民办教育事业也一定能够迎来真正的春天,谱写出一曲春天的故事,奏出壮丽的华章。
参考资料: 1、徐正福.政府在教育产业中应发挥主导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0,(8)[J]
2、王曦辉,大河报,河南民办高校敢问路在何方,2001年11月27日[N]
3、曾贱吉,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对策,2003年4月28日,中国民办教育网。[Z]
4、王曦辉,大河报,教育在线/对话,民办学校迎来“第二春”,2004年11月29日[N]
5、2002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6、国务院令第399号,2004-03-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