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华联学院是广东民办高校的代表学校之一。发展的18年历程间,从“借窝生蛋”到“租窝生蛋”,到如今“建窝生蛋”,华联实现了三步跃进,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80亩、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拥有学生近万人、教职工近千人的民办高校“名牌”。
教授治校形成合力专注建校
获得“第八届中国改革十大创新人物”和“关心成长卓越贡献人物”荣誉称号的私立华联校长侯德富教授指出,注重特色教育、高质量教学的民办学校,才能在民办教育发展路上走向成功。
1990年,由一班志同道合的高校退休教授联合创立了私立华联学院。学校采用“五位一体”的教授治校模式,出资者、创办者、决策者、执行者、管理者均以教授为主体,避免一般民办学校常见的矛盾,也造就了“教授治校”的鲜明特色。
目前,华联数百人的教职人员中,退休老教授就有100多人,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由老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强调教学育人的服务理念,开辟多种个性社团活动,管乐团、武术龙狮团、学生记者协会、鸥鸣文学社、定向越野协会、演剧社、心理咨询协会、散打协会……30多个学生文化社团共吸引了全校过半数以上学生参加。2004年,校管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维也纳世界首届世界杯管乐大赛,荣获团体总分金杯和青年组金牌。学生武术龙狮团、舞蹈队、足球队、定向越野协会等,也在国内外的多项比赛中获奖。
学校从中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社团发展成为学校系院。“亚太地区管乐协会———广州管乐学会管乐人才培训基地”在华联正式挂牌,学院跟进成立了民乐专业。今年民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与相关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就业门路畅顺。
民办教育教知识更要教做人
侯德富指出,民办教育注重高质量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高人文素质培养,“高低跌宕的教学模式对此很有帮助”。
华联开设了国学选修课程,2008年成立专门的国学研究所,每周日下午开展固定的国学大讲堂活动,专家、教授开讲四书五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的优秀文化。
学校要求每位新生都要到清远教学点接受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四届学生共1.2万多人分期分批参与了实践。
在培养学生活动能力方面,学校要求参与社团的学生,每人落实一份干事职位,以参与社团实践工作的形式,让学生从小事中锻炼责任心、树立执行要事的自信力。
从校企教学实习回馈情况看来,私立华联学生的吃苦能力强、执行力水平高,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企业认同。近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2%,毕业生考取本科插班生的比率领先同类院校。
建校规划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1992年,华联在华南师大挂牌建校。两年后,创办者及教职工共同集资200余万元,在广州天河区棠东租用了3万平方米的校舍。2000年租用广州东圃小新塘新景城的房屋近5万平方米,还扩建了教室、食堂、运动场等配套设施。目前,在小新塘的全新教学大楼及学生食堂已经奠基,预计今年底落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学院将逐步巩固龙洞、清远两地校区,目标为创办一所跨进全国先进行列的综合性万人民办大学而努力。
学校逐渐创出自己的品牌———2003年学院跻身“全国名校600家”,并荣获“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高等学校”称号;2005年荣获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与陈香梅教科文办公室联合颁发的“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2006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广东省企业联合会等单位授予的“广东省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十强”学校;2007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
侯德富对学校的规划有着独特的思路:建成有一定规模,兴建校舍的“首次创业”目标已经实现,而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内涵的“二次创业”必须提上日程。“学校以校本部的高等教育为主体、以清远校区专技工教育为辅,这样的建校规划将能改变全国更多人的命运,特别是农村贫困孩子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