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许,两辆校车缓缓驶入江汉区展览馆小学,130名小学生排队走出校车,高兴地跑进教室上课……从9月1日起,武汉市展览馆小学每周一至周五都会出现这一幕。“这130名学生以前都是杨汊湖一所简易民办小学的学生。”展览馆小学党支部书记李霖荪昨告诉记者,这所民办小学今年秋季停止招生,该校所有在校学生整体转入公办学校展览馆小学,“由于路途较远,学校每天安排两辆校车接送他们上学、放学”。
近年来,不少简易民办学校相继停止招生。从2002年至今,武汉市民办学校减少了240余所。这一数字,折射出了简易民办学校的变迁,也记录了公办教育敞开怀抱接纳农民工子女的进程。
曾经风光一时——
“进城务工热”催热简易学校
10多年前,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热的兴起,不少“流动花朵”牵着父母衣角,走进大武汉求学。简易民办学校应运而生。
这些农民工多集中居住在城乡接合部。1994年,在外来人口集中的汉口复兴村地区,出现了20余所简易民办学校。简易民办学校低廉的收费,受到进城务工人员的欢迎。
随后,在武昌、汉阳、洪山区的城乡接合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简易学校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在简易学校,学生每学期只交纳300—500元的费用。”江汉区发展规划科科长汪建设说,而农民工子女想进入当时的公办学校就读,除了交纳学杂费、书本费外,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还要分别交纳400元和600元的借读费。而简易民办学校却不收借读费,当时都不愁生源。
逐渐举步维艰——
受公办学校冲击,简易学校锐减240余所
从2000年开始,武汉市部分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接纳农民工子女,宽敞的教室、雄厚的师资力量逐渐吸引了农民工子女。“随着公办学校的开放,简易学校低收费不再具有优势。”汪建设说,今年秋季,中心城区公办学校免收学杂费招收学生,农民工子女也享受这一待遇,加上部分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农民工子女大量涌入公办学校。“学校今年招生人数不足100人,收入不能维持办学正常的开支。”汉口一民办学校校长说,生源严重不足,办学举步维艰,除了退出,别无选择。
由于招不到学生,今年秋季,汉口复兴村地区一所在校生人数曾高达1000人的民办校停办,多所曾经红火一时的简易校缩小办学规模。武昌和汉阳这两个进城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两个中心城区,多所简易民办学校停办。
来自武汉市教育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简易学校约60所,在校生人数约为2.3万人。而在2002年,该市义务教育阶段经审批的简易民办学校为113所,在校人数5.8万人。若加上未经审批的学校,2002年武汉市的简易民办学校估计在300所以上,6年来共减少了240余所。“简易学校的逐步淡出是历史的必然。”有关专家称,随着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公办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流动花朵”们将会彻底告别简易民办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