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杏坛感悟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吴其新:三十七载芳华写杏坛春秋
来源:钦州日报      2008-8-4 10:29:00
 
 

本报记者 苏宏斌 通讯员 黄继仁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也没有令人激昂的豪言壮语。他,在边远山区小学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三十七个春秋,用坚持与执著诠释师德,感动着山区里的人。他就是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钦北师德标兵光荣称号的大垌镇大片小学教师吴其新。

踏上杏坛终不悔

    1971年春,19岁的吴其新高中毕业,从小就想当老师的他来到大片小学当一名民办教师,从此站在三尺讲台,踏上了37年漫长的执教生涯。在三十多年的光景里,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三十七年如一日,无论风雨晴好,坚持站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上,没有因家事、私事请过一次假缺过一节课。

    吴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吴老师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放学后仍留在学校钻研教材,写教案、备课,批改作业,回到家中经常已是傍晚时分了。1975年,妻子临产,临出门前母亲嘱咐他早点回家,他点头应允了。但当他一来到学校,就把家里的事全忘了。晚上他回到家时,由于生产不顺畅和医疗条件差,妻子已经蹲在凳子上整整10个小时了。妻子一头扎在他怀里用力捶打着他,委屈得呜呜大哭。看着受苦的妻子,吴其新心里充满愧疚,发誓以后要多陪妻子。可是两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因工作需要同样也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为了山村的教育,吴老师亏欠家里的实在太多了。

爱生如子守清贫

    吴老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付出大量的心血,对学生倾注着无限的爱,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一天,班上一学生因扁桃体发炎发高烧,吴老师二话不说,背起学生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就往十多里外的诊所跑,自己掏钱垫付医药费,陪护生病的学生。在背学生回来的路上,学生眼含热泪对吴老师说:“您比我爸爸还亲!我爸他从来都没这样背过我。” 山区农民生活窘迫,吴老师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也时常伸出援助之手,每年他都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些钱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买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送给孩子们。实际上,吴老师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工资微薄,家中七八口人吃饭,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总是要把金黄色的玉米、红薯、南瓜等杂粮和着做稀饭,被人笑称为“黄金校长”。吴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宁可自己吃亏受蚀,也不误了学校和学生。

想方设法建学校

    大片小学是大垌镇最偏远的山村小学。吴其新老师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操场,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四壁皆空,在里面上课,晴挨晒、雨挨淋,课堂上几十个孩子稚嫩的身子在寒风中发抖,寒酸的场景令这位年青人忍不住流下泪水。进入到九十年代,学校获得“普九”项目投资,建校所需资金得到了解决。由于学校地处边远山区,工价太低,没有一家施工队愿意承建。无奈之下,吴其新教师去央求一位长期在当地揽活的包工头。包工头被老吴的执着深深打动了,同意接这个活。当时的大片村还不通公路,车子不能到达学校,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全靠肩挑人扛从2公里的山外拉回来,走一趟要花两个半小时。老吴就每天天刚亮就去拉一趟才回校上课;放学后拉一趟才回家。老吴的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父老乡亲,200多人义务参加劳动。一位60多岁的老汉说:“校长这样辛苦图什么?他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不能袖手旁观。”1994年底,一幢拥有8间教室、342平方米的教学楼落成了,孩子们终于有了崭新、舒适的教室。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