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免中国科大党政主要领导
许武任党委书记 侯建国任校长
9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干部大会上宣布,中共中央任命许武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国务院任命侯建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由于年龄原因,郭传杰不再兼任党委书记,朱清时不再担任校长职务。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白春礼,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中组部干部三局局长周新建,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松林,中国科大郭传杰、朱清时、许武、侯建国等同志出席大会。大会由郭传杰同志主持。
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郭传杰、朱清时同志多年来对中国科大建设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介绍了新任党委书记许武、新任校长侯建国的有关情况,并对中国科大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李建华说,中国科大是建国后我们党创办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建校50年来,学校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保持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汇聚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培养了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创造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科院党组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也饱含着郭传杰、朱清时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李建华介绍说,许武同志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较强,有党务工作经验,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到科大工作后,注意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全面了解学校情况,协助党委书记抓管理体制改革、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任务。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联系群众,要求自己严格。侯建国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情况,工作思路清晰,有改革创新意识。积极协助校长抓学科建设、教师培养、研究生教育改革等工作,完成任务较好。他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他工作勤奋,为人正派,要求自己严格。中央认为,许武同志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侯建国同志任校长是合适的。
李建华指出,这次科大主要领导新老交替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大家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精神上来,积极支持,同心协力,保证各项工作的衔接和平稳过渡。他希望中国科大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白春礼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对郭传杰、朱清时同志多年的辛勤工作与贡献表示感谢,并对中国科大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郭传杰、朱清时同志任职以来,与班子成员一起,在中科院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院党组以及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白春礼代表院党组对学校工作和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始终围绕国家需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会上,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代表安徽省委表示拥护中央这一决定,并进行了讲话。郭传杰、朱清时、许武、侯建国分别发表了讲话。
许武同志简历:
 许武在会上讲话
许武,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1986年作为中国与西德两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西德里根恩堡大学物化所学习,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和1993年先后作为客座研究员、博士后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物化所、美国田纳西大学化学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2003年11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07年6月起,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委书记。
他在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与激光、二价稀土离子发光、稀土离子与过渡族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等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被SCI、EI收录达80余篇。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2001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并于同年当选为吉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吉林省委委员。2006年当选为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安徽省委委员。2007年10月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侯建国同志简历:
 侯建国在会上讲话
侯建国,男,化学家,1959年生于福建,1978—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200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8月起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2004年11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9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等多项奖励,并荣获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