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品牌建设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专家:中国教育应走以改革促发展新路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09-5-11 9:33:00
 

  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作为2012年——2020年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由国务院颁布实施。2008年,国务院提出要重新制定《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教育已经准备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同时又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要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管用的教育规划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从今年1月7日到2月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目前,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顺利结束。据教育部透露,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中,《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000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11000多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由以调研为主转向以起草制定为主,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问题即将得到清晰的回答——其中,教育投入的变动趋势尤为引人瞩目。

  重新审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究竟哪个更重要?我国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根本的症结还在于体制、机制的革新。如果不能理顺投入的机制,那么投入再多也难以发挥效益。

  “制定《规划纲要》,其核心就是改革和发展。”一位研究财政投入与教育发展多年的人士认为,今后这12年,我国教育应转变发展思路,由以发展来带改革转为以改革来促发展。

  建国60年来,由于基础环节薄弱,新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投入的需求成为了发展的头等需要。也可以说,从建国后,中国教育一直在走以投入带发展的路子,通过大幅增加投入来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各类教育问题的主因几乎都可以归结到投入不足上。因此,很多问题通过增加投入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或缓解。但到了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走出了投入严重不足的时代。制约中国教育实现大发展的根本问题已经不是投入,而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中国也有不少“不差钱”的学校,比如北大、清华,几乎占据了国内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在世界高校排名中依然算不上“排头兵”。再比如各地已经超标准建设的重点中学、重点小学,虽然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教育队伍也是国内一流,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试教育中的“优等生”,但从孩子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面来衡量,依然还是无法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且,记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等;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有埋怨、都不满意。甚至连学校的校长、教师说起教育体制问题也是一肚子怨言。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优先发展了这么多年,在国际上水平还是不高,在国内也是少人喝彩呢?归根结底,体制应该是最需要改变的。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想解决好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就必须从改变体制入手,给现行的教育体制做“大手术”。而对教育增加投入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只有彻底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今后,中国整体教育水平要想继续得到快速提高,最需要的因素并不是资金的注入,而是具有创新思路的教育家。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毛主席曾经说过,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靠校长和教师。可目前能够左右我国教育体制进程的绝大多数不是教育类的专家,多以行政擅长。即便是最基层的校长和教师,他们的教育思想也受到需要体制机制的束缚,并不能完全付诸实践。我国教师事业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教育家,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由懂教育的人来办。

  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长期不变

  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有关教育投入的章节将是决定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投入的方式、渠道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财政教育支出要达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不会改变。

  提到教育投入就不能不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项从2006年开始试点,到2007年秋季学期在全国全面铺开的改革,不仅大幅增加了财政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额度,更重要的是,从体制上确立了财政资金长期向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虽然保障机制的某些具体政策目前还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但实施这项改革后,其建章立制的意义远大于对农村教育增加投入的意义,专家认为,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也值得借鉴这种从制度上开启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新思路。

  从2006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两个提高(一是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二是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和三个法定增长(一是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拨款有所增长,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有所增长;三是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有所增长)。这些法律和规定已经明确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财政资金对于教育的投入依然会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

  近几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遵守着“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的约定,无论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方面的增幅如何,中央财政每年对于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都高于有关政策的规定。

  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6348.36亿元,比上年的5161.08亿元增长23.00%。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280.2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3%。

  投入渠道应拓宽

  教育投入,靠政府还是靠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问题并不会引发讨论,会毫无争议的赞成政府投入。但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教育部门本身需求还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都在表达着同样的声音:社会资金应该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据了解,即将在《规划纲要》中要体现的另一个教育投入的大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教育投入的渠道都不是单一的,有些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有些则是政府与社会投入并重,几乎各占一半。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投入中还是财政资金占了绝大部分。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公认的NO.1,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中,政府投入并不是惟一的主角,而包括社会各类资金在内的捐助资金几乎占到一半。一些世界名校的收入来源甚至主要依靠社会捐资。但在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捐资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据统计,2008全年,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额仅30亿元。

  记者从教育部正在起草中的初稿中发现,对于如何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共有5项建议。其中有4条都涉及相关的财税政策,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家庭和个人向教育事业投入资金,同时鼓励民办资金进入教育行业。

  有道是“上兵伐谋”,专家指出,制定导向性更明确的政策,可以在解决问题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是新的《规划纲要》最令人期待的内容。

  “制定《规划纲要》,不应该是小聪明的汇集,而应该是大智慧的展示。”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这句话,更坚定了人们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