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青少年成长特训营努力挽救问题少年
|
来源:法制日报 2009-4-20 9:19:00 |
|
“扑通”一声他跪倒在母亲面前,母亲把他拥入怀里,母子抱头痛哭。4月8日是小申离开某成长特训营的日子,全家人都来接他回家。他有太多的愧疚想对家人说,匆忙中只好选择这种特殊方式来表达。
小申已经是第二批离开特训营的孩子了。
每当看到这样母子相拥而泣的场景,纪校长和他的同事们都会倍感欣慰。因为很少人能够想象到,眼前这个懂事的孩子,3个月前曾是何等的叛逆、自私,对亲情又是何等的冷漠,甚至在纸条上写下“如果我走了,我一定会带一个人离开”这样绝情的话语。
问题少年成为一个群体
一个孩子,入营前曾连续两个月频繁参与打架,有一次被母亲锁在家里,结果那次恰逢他所在的帮派出事了,把对方一个人打成了残废。只差那么一点儿他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特训营里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有的上网成瘾,有的早恋,有的频繁地离家出走,他们沾染恶习、误入歧途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
2008年10月,福州某青少年成长特训营开始招收存在弃学、厌学、叛逆、早恋、上网成瘾、离家出走、亲情冷漠、自控力差等症状的孩子。
据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问题少年已经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人群。福州市这所民间“青少年成长特训营”顺时而生,为存在各种“症状”的问题少年开出了一剂良方。
问题家庭产生问题少年
在纪校长和同事们眼里,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坏孩子,所谓的问题少年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外界“过失”造成的。
该特训营里的孩子是当今社会问题少年群体的一个缩影,里面的孩子有着各异的“症状”。虽然,这些“症状”都有着各种形成原因,细分起来可能会很复杂,但大体上不外乎“家庭过失”、“学校过失”和“社会过失”。
“是我们做家长的错。”谈及小余变化的原因,余母自责连连:以前在河北老家读书的他成绩优秀,听话懂事,在亲朋好友眼里是实打实的好孩子,但转学到福清后的这一年多里,他染上了逃学、上网玩游戏、顶撞父母等坏习惯,成绩差得一塌糊涂。
陈青霞和陈建平都是学校聘请来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她们心里装了所有孩子的“秘密”,对于孩子内心存在什么困扰,她们最清楚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跟踪监测,她们得出的结论是:“家庭过失”已成为导致问题少年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特训营中,父母离异的孩子占了50%以上,大多数孩子的家庭中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是对孩子产生叛逆情绪有直接影响,“爱子心切过分宠爱”、“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以及“以爱的名义过分控制”的现象都十分普遍。
除了“家庭过失”以外,学校和社会的过失也不容忽视。有些学校秩序混乱,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没有进行正确引导,而是对他们冷嘲热讽,排斥他们。有些青少年因在学校里的师生、同伴关系不佳,转而结交社会朋友,染上不良习惯。另外,虽然减负政策已实行多年,但如今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过大,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导致青少年做出逃学等极端行为。社会方面,很多网吧、KTV等场所管理不严,对于未成年人进入没有进行约束。
转变心态成为挽救良方
纪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原本只是从事普通的文化课培训,但渐渐发现仅仅从文化课上去培训学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改变学生,特别是那些被称为问题少年的学生,一定得从改变他们的心态开始,让他们从被动去学转变为主动要学,进而再运用原本拥有的文化课师资,授予先进的学习方法。
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营中接受过特训的问题少年在心态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父母反应良好。记者访查再三,归结出这一剂“良方”中最重要的为以下几剂“配药”:一个崭新单纯的环境、心理治疗、体能训练、感恩课以及宣泄负面情绪等。
记者感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特训营”曾经接收过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长实在拿孩子没办法,想把他送进特训营里改造,但家境窘迫,出不起学费。后来几位校长讨论后给他免了学费,只让他交了食宿费。这件事情让几位校长十分苦恼,“如今农村孩子中问题少年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很多家长都想通过我们来改造孩子,但很多家庭无法负担学费。我们只是一个小机构,我们的能力有限。”“特训营”的纪校长如是告诉记者。
“特训营”的开办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做了好事,它开出的良方也实实在在地改造了许多孩子,但是,要让这剂良方真正起到好的效果,去改造更多的问题少年,绝不是这么一家“特训营”之力所能及的。一剂良方要成为一付良药还需要有人拾柴,有人烧火,有人煎药。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