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四,除了就业,毕业生们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继续读书,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在学校继续呆上两年或者三年,可是考研真的是很好走的路么?2006年研究生录取工作接近尾声,记者发现,今年省内几间重点高校研究生录取比例均超过了4∶1。中山大学研招办负责人表示,中大今年的录取比例高达近6∶1,报考人数比前年剧增近两成。
考研苦行僧的生活
2006年考研结果出炉,华南师大的大四学生小宇已经落选,但她的生活仍然是每天往返于课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因为她准备明年再考。
其实,从大二开始,小宇就已经开始过着这种备考生活。谈及考研的原因,小宇坦言是因为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率很低,毕业生竞争力较弱。她说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遭遇冷眼和忽视是很普遍的现象,大一的时候就见到师兄师姐们为了工作四处奔波劳累却往往是两手空空,使她对就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另外,她也承认自己内心依恋单纯清新的校园生活,“校园的生活简单而惬意,每天去图书馆看书,上课,吃饭,返回小而五脏俱全的宿舍……大学生活实在是人生最为爽朗而阳光的时期。我想尽量延长它。”
小宇的目标是考上中山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然而,考研不仅仅是一次类似于高考的大型考试那么简单。小宇向记者说起考研的艰辛:生活经费是最大的压力——大量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价格不菲,还要不时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同时为了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全力备考,必须在学校里租房,这所有开支从何而来是她须考虑的问题。“考研的账单出乎我意料地厚重。”小宇这样说道。
面对社会上不断升温的考研热,小宇比较理性地看待,她说考研是一条更好的出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争取。但巨大的压力也会让她有焦虑和紧张的时候,“有时候看到别人都在找工作,而自己在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做拼搏,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背道而驰,如同反方向行走的时钟,沮丧和挫折感就会袭来。”
考研也是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过程。备考的日子极其枯燥,一个人独来独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着一堆没有生命的书籍和资料。往往一天都不说一句话。用她的话说就是有些像苦行僧。
考研竞争日趋白热化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达34.4万人,这个数字并未能使考研的严峻形势有所缓解,相反,竞争愈趋白热化。直接原因当然是报名参加考研人数的剧增。在这背后,2006年恰逢2002年本科扩招高峰期入学的320万本科生的毕业年,固然是导致研究生报考人数基数过大的重要原因。而成教、函授、高自考等同等学历的学生考研的人数的上升趋势,也为严峻的考研形势加了一把柴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