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靡一时的天府可乐尝试向市场卖科研(资料图片)
“鼻梁上架着眼镜的书呆子。”曾经,科研工作者给人的印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一心搞科研。如今,科技研究更加贴近经济社会需求,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也从收入上得到了体现。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市科技领域是最早涉足改革的领域。曾风靡一时的天府可乐,就是市中药研究院走向市场卖科研的第一次试水;而人均年产值高达350万的高科技明星企业中冶赛迪,也是由计划年代的研究院变身而来。
中药研究院
天府可乐触摸市场脉动
“甜甜的,带点中药味,那个味道像‘十滴水’。”1981年,一种焦糖色的汽水进入国人视野。此时,重庆市场上流行的只有百柠汽水,全新口味的一代名饮“天府可乐”迅速风靡,还一度成为国宴饮料。
少有人知的是,天府可乐的面世,还见证了一代科研人走向市场的初步尝试。
“当时的研制,一半是上边有要求,一半是企业找上了门。”在重庆中药研究院工作了57年的老职工姚明回忆,当时由于全国白芍积压,中国药材总公司下指示,要求研究新药将其利用起来;而重庆饮料厂濒临倒闭,也拿着几千块钱上门来,希望研究新口味饮料。
尽管收入微薄,还曾产生经济纠纷,但中药研究院却在这跌跌撞撞的合作中,第一次触摸到了市场的脉动。
如今,中药院已建有院制药厂、医药科技开发公司、中藏药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多个企业,并与太极集团联合组建了重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市中药材产值突破40亿元。
中冶赛迪
转制企业人均产值350万
独立设计“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设计中国首次引进国际水平的武钢一米七热轧带钢厂、总包设计中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宝钢……中冶赛迪曾创下许多辉煌。
但这些都是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谈不上什么经济收益,科研人员也不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进入市场变成钱。1999年前后,全市开发类科研院所陆续改制,赛迪也变身企业。如今的研发人员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专享高档公寓,物管服务像空姐,还有专用5人制塑胶足球场和一座体育馆。
这些在以前完全无法想象。80岁的国家工程设计大师梁立群回忆,1958年,一列火车载着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800名职工,迁来重庆建设大西南。身为工程师的他,来渝两年后才领到一张三个抽屉的桌子。
2008年,赛迪的科技投入达3.9亿元,2000多名员工去年人均产值350万元,人均创造税收数万元。目前,赛迪承担着多项海外工程,正向着“全球钢铁企业首选工程技术服务商”的目标迈进。
产学研结合
科技创新能力领跑西部
市科委主任周旭说,科技领域过去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研究什么都是上级安排,根本不会想到科技成果也是一种商品,说到钱就羞于启齿;而如今,科技研究更加贴近经济社会需求,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也从收入上得到了体现。
据透露,1999年,我市27个开发类院所转制,或变身企业、或转型为中介服务机构,但都是下海自谋生路。目前,转制企业的院所中,已有2/3活得将就,1/3如赛迪这样的企业更是活得“滋润”。2008年,开发类院所实现总收入4.4亿元、利润1760万元。
“产学研结合已成为提升科技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周旭说,作为国内科技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市之一,重庆的科技创新能力,现在已从最末梯队晋升到全国前列,并成为西部地区的领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