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深入实际、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二十年来,社会实践让无数青年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帮困助学,开展卫生科技文艺下乡等等,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激情,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得到社会、学校的认同,更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作为一名曾经从事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回想起当年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还是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的热情和渴望,更难以忘怀的是与大学生一起社会实践、坦诚沟通和交流的日日夜夜。我在高校工作的十三年,可以说每个假期都是和学生在一起,与他们一起去了解国情、深入实际、服务社会,从而去探询社会、人生、价值的真谛。这一切也是对我的教育,从中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启迪。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共青团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一直得到了团市委、市教委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我认为之所以能成功地被社会和学生接受,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真正“以实践为载体、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
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和感受:
一、精心设计、主题鲜明,规范操作、切实有效
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形势教育、思想教育、成才教育、国情教育等,把握时代脉搏,力求将活动主题与时代特征相结合。97年的主题是“以知识奉献社会,以才干服务人民”、98年是“学小平理论、话改革成就、立成才之志、树报国之心”、99年是“面向国有企业,肩负发展重任;目睹祖国巨变,增强社会责任”、00年的“走西部、看东部、增信心、明责任”、01年的“求真求善求美、服务奉献成才”这些主题活动的创意均很好地体现了时代要求,引起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参与。
二、多层次、全方位、参与面广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注意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层次、年级和专业有针对性、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活动,力求扩大整个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对于低年级学生,出发点立足于以“成人”教育为核心让他们了解国情和社会,通过文艺下乡、老区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等形式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成才的自觉性;对于高年级学生以“成才”教育为核心,通过挂职锻炼、科技下乡扶贫、社区共建、深入国企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服务社会意识、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力求点面结合,既抓住一些有时代气息和影响力的重点项目,又要求所有学生按“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当初每年开展“七个一”工程即“拜访一位老党员、走访一位建设功臣、认识一位劳动模范、考察一个成功企业、体验一周农村生活、结交一位农村教师、参加一天公益劳动”,目的是通过一种简单和适用的形式使更多同学能从社会实践中受益,有效地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
三、从阶段运作逐步转化为常规运作
为了更好地运用社会实践这一有效的团工作载体,我们一方面将社会实践贯穿于全年,虚化时间界限,在制度、基地、联络、考核等方面常抓不懈;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课堂学习之外的有效延伸,并纳入到学校教书育人的中心工作中去,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三位一体”,即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团日活动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全年,使之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
斗转星移,离开团的岗位快三年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热情和渴望依然如故,衷心祝愿共青团永远能把握住和打造好这良好的工作平台,使其永远散发出青春的激情和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