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其特征可简单概括为:
知识不断更新→ 饱读诗书不能终身受用
科技飞速发展→“一招鲜”不能吃遍天下
工作不断变动→“从一而终”已不可能
观念不断改变→“一劳”不能再“永逸”
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只有做出积极回应,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中关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纪世瀛长年致力于研究创业经济,最后落脚于创业教育,将其作为后半生最大的事业。他从2000年起发誓教育改革,不计代价地奔走于各大高校之间进行创业教育、创业学的演讲,并几次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的建议报告。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风暴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创业型经济对抵御、防范、消除金融风暴会起很大作用。在这样一个时候,创业型经济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发展创业型经济首先要做好创业教育。现在已在一些大学建立起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数量质量都很低,创业教育工程是一个必须而且相当大的工程。
创业时代需要创业教育
“这是一个创业型经济的时代。”纪世瀛自己作为中关村创业革命的领先者,对创业型经济理解颇深,“从全世界范围看,凡是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地区,无不得益于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从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日本的筑波、一直到中国北京的中关村,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在那里发生了一场接着一场的创业浪潮,或者说在那里发生了一场‘创业革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是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创业者不断地去寻找机遇,勇敢地创造条件,把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中国几千年形成的科举考试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能力,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新一代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
纪先生说,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学到底为什么,是只为取得一张文凭,还是从上学之初,就考虑到培养自己创业能力?实战能力。大学毕业怎样安排自己?首先要立志,有勇气、有信心创造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人生,使自己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有所成就。在学习和实践中,应当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包括观察市场,寻找机会的能力,要学会能够融资,能够组合自己的团队,能够创造创业的条件,有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有最基本的技术和本领。因此创业教育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能打善战的创业者和杰出的创业英雄。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创业教育
在纪世瀛眼中,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人口负担,他说:“不管我们经济发展多快,都会在人均的收入上被这个十几亿的巨大数字分母分割成细微的粉末。使我们无法和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抗争,实际上就业问题就成了我们发展中很大的烦恼和沉重的负担。我们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看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创业教育把巨大的人口的负担转化成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十几亿人的创业激情,把数以千万计的待业人群转化为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那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了。”
要培养创业意识
谈创业和就业,纪世瀛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树立一个非常强的创业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每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应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要具备足够的自信心,我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奇迹。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直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包括那些中关村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是伟大的创业者,如果连想都不敢想,处在一种消极状态和等待状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人就要拼才有乐趣,才可能成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建立一个浩大的“创业教育工程体系”
2006年7月,纪世瀛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写了一份关于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的建议,报告到北京市委的当天,刘淇同志就做了非常重要的批示,把创业教育工程体系“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报告中纪世瀛提出了面对九大人群,实现五大转变。九大人群是:一、在校大学生;二、中小企业的创办者;三、待业青年群体;四、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下岗职工;五、复员转业军人;六、农村转型农民;七、归国华侨创业人员;八、来华投资的外国朋友;九、残疾人待业人群。通过创业教育实现五大转变:一、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包袱转化成世界上最大人力资源;二、把最沉重的就业负担、就业烦恼变成全民族十几亿人的创业激情;三、把人们繁重的学习负担变成人生创业和获取创业能力的一种需求和乐趣;四、把企业家精神我们叫它第四生产力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五、把传统的制式教育、应试教育变成真正的大众式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
中国的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过程
纪世瀛表示,中国的创业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国外创业教育是很先进的。创业教育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到小学就开始了让孩子独立地做事。除了在学校开设创业学科,最重要的是将创业的方法、思路融合在综合教育里。我们中国的学生到国外学业成绩特别好,考试第一名,语言考试、研究考试第一名,但我们的学生不能得到诺贝尔奖励,美国的学生可以。像美国全国都很重视创业教育。不光在大学、小学里,还渗透到整个系统里。他们认为学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参加考试,而且要有创业精神,能够做点事情。这些事情在我们国内显得比较弱,大家都奔着学位、证书,但是这些证书拿到社会上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市场上不是看你有学位,而是你真刀实枪能干。我们创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培养你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的思维方式,包括创业的整合资源、融通资金、实施方案、上下政府关系的融通、市场的了解,一系列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学生,甚至不是大学毕业生到社会上马上就能够应对市场,进行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才。我之所以把创业教育当作我最大的事业,就是这个事对民营经济、对国家太重要了。如果我们还是集中在应试教育,大家出来都干不了事,对中华民族应该是很大的遗憾。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或者是一个就业人群的事,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纪世瀛说,创业教育在国内教育体制基本没有。现在有很多学校开始试着推行创业学,开始模仿国外设置这个创业学了,但这方面目前还很不成熟。我愿意把创业教育工程体系作为落实提案和落实领导批示的一个工程来努力,也愿意在创业教育上下很大的功夫,让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北京市现在准备把它列入重点学科,而且全国也准备把它列为课题组,在重点学校要开展创业教育的学科。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摸索前进。全社会在这上面都要多做一些工作,多作一些贡献,但是我认为社会是最有力的培养环境。从生活目的理念的开始就应该有创业的意识和教育。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创业教育,系统教育也是必要的,有创业想法的人需要一个全面的学习。我在全国北大、清华十几所院校做过很多关于创业教育的报告,学生反映都很好。我不介意自己人微言轻,会全心全意把我的经验、教训和对全世界了解的创业教育的理念、规律传授给大学生,这不是一种企业行为,而是一种公益行为,为培养创业人才多做一些公益事业。
人物简介
纪世瀛,北京人,出生于1942年。
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原子核工程专业,严济慈的关门弟子。
1980年创办了北京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关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企业界有28年的创业史,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多次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等。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授予“中国优秀科技民办企业家”称号。被新闻界誉为“中关村第一村民”。
1988年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的研究院——北京市应用科学研究院。在经济学界被誉为“纪民营”,是“经济民营化”最早的鼓吹者、实践者和理论家。被新闻媒体称作“民办教育改革家”。并以“民营科技企业代言人”的名义被列入“谁改变了中国”的108位名人的第77名。
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世纪英才创业学院院长、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校长等。基于其长期在企业界的创业经验与教训和担任十四年会长的特殊身份和经历,结合切身体会撰写了“创业经典十九条”、“人生九大欲望”、“管理利益学五大原则”、“欲望机制五大原则”,在业界内颇具影响,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