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何明,自选定以餐饮业女性农民工为自己的论文研究课题后,便“卧底”进入了成都一家酒楼,成为一名普通女服务员。经过一年多与女工们的共同生活后,何明完成了自己的论文。
这则饱含“无间道”色彩的新闻,自然是以“卧底”博士
为绝对主角。不吝笔墨,对养尊处优的女博士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渲染。
也正因此,我们才能从文中得到较为充足的“隐藏资料”作信息支撑,来证明这名博士生自小不光学业上一片坦途——“从七中顺利考进南开大学,随后报送清华大学硕博连读”,而且家境也是比较优裕的,如“被何明召唤而来的父亲的车”,以及从师傅的抱怨:“那个新来的女娃娃像少根筋样,做事笨手笨脚的!”可推算出她自小在家也应是养尊处优,不需要太多家务磨练的“优等生”。
我要强调的是,这里我没有丝毫对最这位博士生存有偏见的意思。这样一位在家都没干过粗活累活的名牌大学高材生,能屈尊于一酒楼卧底,干着自己“从未经历过的高强度工作”,所以这些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篇论文。这种“田野调查”式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做学问的人学习、尊敬!
相信很多人看了报道,都会向何明的实证调查致敬,这里我就不再浪费誉美之辞。网友的留言,也有质疑这类社会学调查的社会功用的。我觉得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和工具性而言,社会科学的启蒙性、规导性作用更不容忽视,哪怕它的意义显现没有前者那么立竿见影。
这类的躬亲实践,卧底调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毫无作用,而是意义非凡。女服务员中最累、工作时间最长的后厨刷碗工,每天平均十小时,每月才换回400至500元不等的月薪,即使这点微薄收入,也足以让这位大姐脸上绽放最温暖最衷心的幸福之花,因为这可能就是维持她一家人一月的生活费。
这朵幸福之花传达出的深层的东西,“深深打动了”不远处的何明,因为她此前生活体验中无此感人之幕。但我不知道没有过底层生活经验的精英群体,是否能有机会感受这朵花的绚烂与夺目。
无此经验,你是很难体会挣扎在最底生活线上的人们的最真实感受的。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若放任下去,则很有可能加剧上层精英社会和底层劳苦大众之间认知、体验的裂痕。简言之就是民众对精英会越来越反感,而精英也会不自觉地变得越来越蛮横。
那时“奥拓车主打人是人民内部矛盾,宝马车主打人,那就是阶级矛盾”就不止是个笑话了。贫富分化的加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真的希望这次何明的卧底亲身调查,能引起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精英群体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弱势人群的关注和关怀。
只望此次卧底行动,在给她学业带来帮助的同时,打开社会爱的闸门。用爱灌溉培育出一朵大爱之花,以此花香来消弭贫富对立中正日渐扩大的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