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坚强!坚强!”灾害心理学博士董惠娟带领着600多名小学生呐喊着!他们要用呐喊撕碎对地震的恐惧。昨日上午10时,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首个“抗震希望小学”在绵竹市遵道镇落成复课,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阴影成为首堂课。
活动校舍可用两年
简短的复课仪式过后,学生们按着原来的班级编制,步入自己的新教室。这些学生全是绵竹市遵道小学的学生,他们在大地震中全部安全逃生,但校舍大部分毁坏。
新教室设在原来的操场,脚底下的“地板”是草皮和水泥板。图书室、供电系统、活动厕所、数字电影等一应俱全,这所用新型轻型板简易搭盖起来的希望小学,部分设施条件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学校。
这所“抗震希望小学”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募捐发起,学校的办学设备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第二炮兵总医院的一支“抗震希望小学医疗志愿服务队”,驻扎在学校,负责学校的消毒和防疫。

简短的复课仪式
据绵竹市教育局副局长彭波介绍,学校共有12间校舍,共100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600多名学生。“这些教室都是过渡性的活动房,用新型的轻型板搭建,抗震能力很强,但使用周期只有1~2年。”目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计划将已募集的2亿元,在四川灾区的中小学校陆续推广这种简易的“抗震希望小学”。
心理志愿服务队驻校
帮助地震劫后余生的孩子们走出阴影,正视灾害,是“抗震希望小学”的第一个使命。
由我国首位灾害心理学博士董惠娟带领的第一支“心理志愿服务队”,昨日正式入驻绵竹遵道镇,承担起灾后复学的第一课。“坚强!坚强!坚强!”在复课仪式上,董惠娟带领着600多名学生这样叫喊着。“灾害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他们需要用这种呐喊的方式,把心里的恐惧发泄出来。”董惠娟说,接下来,心理志愿者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把孩子内心隐藏的痛苦和恐惧排解出来。
“为灾区孩子们搭建能够抵抗地震灾害的教室,把他们集中起来,让他们重新拿起书本复课,是帮助他们走出灾害心理创伤的最有效手段。”董惠娟说,他们这支志愿服务队将对所有“抗震希望小学”师生的心理修复提供长期援助。
□速描
小双利:“现在最渴望读书”
虽然简陋,但能坐到新的教室拿起书本,这个四年级的小女孩还是笑得眼睛都眯成缝。当记者问到她的名字时,她开心地用一枝圆珠笔芯,在草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杨双利”三个字。
地震后,小双利每天都会来到原来的学校,看看学校开始上课了没有,盼望着哪一天能重进校园。看着破碎的校园,小双利每天又只好默默地返回救助点。学校通知可以复课的前夜,她兴奋得一个晚上睡不着。书包已经找不到了,只剩下不多的几本课本,小双利把课本的皱角一一抚平。
“现在怕不怕地震?”记者问。小双利咬咬嘴唇,使劲地点了点头。“如果地震再来,你知道怎么做吗?”记者再问。“知道,不要慌乱,要躲在桌子底下。”小双利很快地回答。“那现在最想的是什么?”记者问。小双利说:“最渴望的就是能读书!”
□相关新闻
复课前夜突击培训心理辅导老师
本报彭州电 昨日,四川省彭州市通济中学,4顶简易帐篷搭起的临时课堂,158名高三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帐篷后面不远处,是他们曾经学习了三年的教学楼,虽然没有倒塌,但到处都是指头般粗大的裂缝,没人敢再踏进一步。
19日,通济中学高三毕业班在帐篷里恢复上课,但当天四川省地震局发布19日~20日余震预警,刚上了一天课的学生再次远离课堂。昨日,学生们总算又坐到了一起。
上午11时许,学生们放学,每个同学自觉地排队,在教室门口的脸盆前洗了手,再到送餐车前领盒饭。没有起哄、推挤,也没有大声说笑,几个女同学紧紧地手拉着手。
校长唐保良说,学生吃的饭、喝的水,都是从灾区外运送来的。通济中学高三学生全部来自此次彭州受灾最严重的磁峰、新兴、白鹿、小鱼洞、通济、龙门山6个镇,目前还有6名同学没有返校,高三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在地震中遇难。
19日复课,学校于18日派出老师孙继蓉到成都七中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晚上,孙老师连夜对高三老师进行震后心理辅导的突击培训。复课第一天,教学内容增加4项:震后心理辅导、考前心理辅导、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卫生防疫。
通济中学复课后,仍设有住宿部。住宿部为济南军区设在通济镇的临时搭设帐篷里,供111名老师和学生住宿。理科班的张燕,曾是个开朗的女孩,但现在沉默了许多。她说,新课程已经学完,现在同学们正在接受强化提高练习,因此学习压力不是很大。她和班上5名同学商量好了,晚自习时围在一起,谈谈心、说说心里话,互相鼓劲。班上男生、女生都设有这样的临时“聊天室”,几人一组,通过谈心,同学们心情放松了许多,慢慢找到了学习的感觉。
□前线日记
21日 彭州 小雨转阴
采访时
突遇山石滚落
来四川地震灾区第五天了,今天是第二次深入重灾区,目的地是彭州龙门山,那里曾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道教发源地、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在这一带。
昨日上午,我雇了一辆出租车,从成都出发前往彭州通济中学,半路上,经过一个叫西郊中心小学的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那里安置了1000多名来自龙门山一带的灾区群众。
听说龙门山一带灾情严重,成片房子倒塌,甚至有镇区被毁,部队正在全力救援,我决定前往看看。
车到小鱼洞镇大湾村时,前方公路塌方断了去路,沿着救援部队前几天抢通的小路,记者看到小鱼洞大桥被震成了波浪形,完全失去交通功能。前方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泥石流的痕迹随处可见。山脚下1700多人口的大湾村,房子几乎都被摧毁。
地震的可怕,在小鱼洞镇镇区更是暴露无遗。镇区一座座框架结构的房子,或轰然倒下,或被拦腰折断,或严重倾斜。一名正在清理公路的士兵说,灾区群众都转移走了。偌大的一个镇区,看不到一座完整无损的房子。
车子驶出镇区,途中经过一个倒塌的废墟,听路人说这里原是一座工厂,16名工人被埋,全部遇难。我的心不免为之一沉。
在经过一个叫四川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小鱼洞保护站的地方后,越往山里走,山越高,路越窄,天空越阴沉,车窗外的风带着雾气凉飕飕的。
“这里过去是避暑胜地,夏天很凉爽。”司机似乎在找一些轻松的话题。送完车上另外几名乘客后,车子往山下走,沿途又拉了几个下山的村民。经过一座高山的山脚时,突然,“咣”的一声,从车外响起,车子好像被石头击中,司机欲停车查看时,坐在车里的村民突然大喊:“快跑,石头下来了。”司机紧急刹车,一块圆桌般大的石头,滚落在距车子前方约10米处,还伴随着许多小石头一起滚落下来。好险啊!司机脸色都白了。
20多分钟后,终于下山了,我一摸背后,衣服湿了,抓一把,是冰凉的汗水。车子驶上宽敞的水泥路,司机也松了口气:现在安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