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来,“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是我省农村牧区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但自从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后,我省几乎所有的农村教师都有了“好帮手”——以“鼠标、键盘、大屏幕”为代表的一系列远程教育设备正为农村牧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
想方设法让教师会用、愿用、用好
“宁可用坏,不能放坏”一直都是国家农远工程决策者们的希望。毕竟再好的设备价值都只能通过运用发挥出效益来,如何让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农村教师会用、愿用、用好信息技术自然成了当地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湟中县,当地每一位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县级培训的骨干教师都会有几个“徒弟”。作为“师傅”,这些骨干教师不但要随时回答疑问,还要每两周安排一天的时间和“徒弟们”集中研讨,让每名教师都能在师傅的帮助下“边学边教,边教边悟,边悟边用”。针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低的实际,几乎青海的所有项目学校都在校本培训上下了功夫,努力做到面向全体教师。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环湖民族中学每周二、四、六的课外活动时间,都是专门留给远程教育的,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远程教育网络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并且严格实施考勤制度,每名教师的参训状况都与年终考核、年终评优挂钩。
大力加强校本培训只是我省强化师资培训的一个方面,当地还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把参加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聘任上岗的主要依据。
让农村教师离优质资源更近些
德才加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环湖民族中学副校长,他对这几年教育资源的变化颇有感触。原来搞教研,他想搜集什么材料非常费劲,学校里就那些图书资料,很少更新,查资料要跑大老远的路去县城,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业务的积极性,但是自从学校有了网络和卫星接收设备,学校终于找到了“聚宝盆”。“现在找资料很方便,内容也非常丰富。”德才加说。
天网、地网的开通将大量新鲜的资源送到了边远、偏僻的学校,但是如何让教师经常使用,充分融合到教学中无疑更重要,否则,再丰富的资源也可能被隔在“最后的一公里”外。如何突破这“最后的一公里”,青海很多地方动起了脑筋。
严海贵是共和县甲乙学校五年级的数学教师,但他同时还有一个兼职——学校的电教教师。除了维护设备,教学资源下载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今只要他有空就会到机房下载整理资源,方便其他教师各取所需。像甲乙学校一样,共和县制定了每学期下载、收集、整理、使用资源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力促学校建成校级资源中心。
除了提倡建立校级资源中心,不少地方更是因地制宜地想办法。湟中县就想到了资源共享的办法,充分发挥优秀学校的技术、师资优势,筛选整理远程教育资源并形成资源库,然后提供给教研片内信息技术力量薄弱的学校,促进这些学校的资源利用工作。这样做既解决了各个项目学校的困难,又节省了时间,为教学应用提供了方便。
确保技术服务畅通、设备运行有保障
湟中县95%以上的项目学校地处农村,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对项目设备故障的维修和维护能力。为了达到“设备小毛病不出校,大毛病不出乡”的目标,当地建立了“县、片、校”三级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指导帮助项目学校做好设备安装、维护、保养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基层学校怕用坏、用坏了长时间得不到维修的担忧。
设备要长久运转,当然离不开投入。湟中县积极构建发挥项目效应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教育局每年从教育费附加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学校从转移支付当中拿出5%用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确保项目正常运转。而湟源县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各校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并且主要用在边远、规模比较小的学校。
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省、州、县和项目学校四级,各自承担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确保完好运转。由于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转有保障,又切实解决了学校存在的不会用、不能用、不愿用的问题。如今,远教工程在青海带来了四个增多:主动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多了,主动搜集教学信息的教师增多了,自觉研究整合课程教学的教师增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增多了。远程教育正在为改变青海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产生着巨大的推力。
由于实施了一系列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我省农村牧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从2008年9月开始,我省全力推广普及农村中小学“班班通”试点工程,4个项目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乐都县将利用3至4年时间全面推进“班班通”试点工程建设,此项工程计划于2010年前完成建设任务,4个项目县以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为配置标准,预计有四千多个班级将实现信息化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