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名校仅承诺招生不依竞赛证书还不够
|
来源: 红网 2009-1-20 8:58:00 |
|
由于“择校热”的内在驱动,目前校外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和证书评奖让学生和家长疲于奔命。南京五大名校校长日前主动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不把竞赛证书作为初中新生录取依据,不对学生进行招生签约或违规进行招生许愿活动。 南京五大名校校长主动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不把竞赛证书作为初中新生录取依据,不对学生进行招生签约或违规进行招生许愿活动”固然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名校仅承诺招生不依竞赛证书还不够。也就是说,只要“择校风”一日不停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将大打折扣。 这不,近些年来,有关因择校而发生的悲剧不断上演。2006年某地一名十三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由于功课不好,择校费无着落,她毅然选择了死亡。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一百字的遗书里说:“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助您节约十万元。”2008年5月5日《浙江日报》报道:“小学我都考不上,我不成废物了吗?”这样的话,竟然出自一位年仅6周岁的孩子嘴里,不由人心酸。某市有位初中二年级学生,六年来,母亲送他进的“培优班”不下三十个,每月花费至少八百元,因该生压力过大,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在这样重压下逼出来的学生,一旦成为病“龙”,于社会、于家庭、于学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此多的青少年为了分数,为了所谓的名校却成为择校热的牺牲品,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该反思的吗? 什么是素质教育?《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促进个体德智体美的发展,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殊不知:在一个个被人为“导演”的悲剧故事后面,都掩藏着可怕的功利教育。这既体现在家长身上,同样也体现在教师身上,归根结底这种现状与现行的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的应试教育不无关联。 记得老教育家、北京第二试验小学退休教师霍懋征曾说过:素质教育不是音、体、美,而是要教会学生“十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兴衰。这也昭示着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真心期待各级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别厚此薄彼,别只在口头上讲“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考核中却是“考分”教育。要明白:只有全社会共同对“择校风”说不,才能不折不扣地推进就近入学政策。更何况这么做,不仅对各方得利,而且从长计议,也有利于匡正社会的不正之风,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同时,也有利于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