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明星班级,全班58人高考,出了52个名校生。高考前,他们轻松学习,边备考,边出书《我们飞》纪念高中生活。

高三(1)班部分同学合影

《我们飞》一书的封面
高考公榜后,别人忙着比拼升学率、过重点线的学生比例,这个班的学生们,却筹备着在谢师宴上将《我们飞》送给老师。
到底这个班有什么轻松学习的法宝?连日来,记者跟踪采访了这个高分阳光班——武汉外校高三(1)班的同学和老师,试图解开其中之谜。
58个人等于“1”
陈焕桃,外校物理特级老师,人称“陈特”,也是外校高三(1)班班主任,从教26年,带了15年高三年级。
采访中,陈焕桃一直很低调,提起这届爱徒,“陈特”用了8个字评价:快乐学习,全面发展。面对未来的道路,“陈特”没忘给同学们“打预防针”:“高考只是开始,以后学业上的困难和挫折,你们要有心理准备。”说罢,“陈特”眼睛红了,“我舍不得这些孩子们,我们就像一家人”。
“陈特”曾在班上不止一次地说过:高三(1)班这个“1”是个整体,58名同学要抱团,班上所有同学都要冒尖。就这样,“1”的氛围持续了三年。
58个人同争“1”
“58人的理科班里,却有31个女生,而且个个都很牛,丝毫不让须眉。”高三(1)班男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石穿说,班上已有4名女生被北大、清华预录,1名女生被北外西班牙语专业提前录取。
今年的市文科状元樊晰心,曾在高三(1)班度过高一生活。她说,班上同学学习有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但大家不狭隘,相互帮助,学习也要讲究境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高三(1)班女生鄢然,在一次学校体育比赛的训练中骨折了。她在骨折期间落下的功课,全由班上同学自发排班补上。
相反,同学们鄙视那些只会死擂学习、不具人文关怀的书呆子。石穿所在的外校宿舍共住有6名同学,整个高中阶段,大家从未超过11点睡觉,很少开夜车,学习都比较高效。
58个人高于“1”
只在考试成绩上得第一不算什么,在高三(1)班,要有全才、奇才,才算个“角”,才会让人佩服。
徐达,在高三(1)班便是个“角”。这位男生,三年如一日,每天下晚自习后,主动到教学楼和办公楼关灯。起初,部分同学不大理解,觉得他很怪异。可后来,班上同学都受到他的影响,开始关注节能减排方面的事。
高三(1)班还有位奇女子童莎莎,是个“小红迷”,非常喜欢古典巨著《红楼梦》,曾在班上公开讲“红楼”,博得无数“粉丝”热烈的掌声。
在众多高分光环笼罩下,今年高考未过一本线的李卓玮有些特别,因为他得到的敬佩并不比其他同学少——在全年级,李卓玮有着非同一般的知名度:公认的“阳光少男”,文艺青年,喜爱文学与音乐,足球和篮球队队长。虽然没过一本线,并不伤感和自卑,“以后的岁月长着呢,这么早给自己下定论,未免太早。”
“1”大于58个人
领袖?除了“陈特”,就是“马大姐”了!如果说高三(1)班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集体,那么“马大姐”就是那个“乐于给阳光”、“善于给阳光”的人。
“马大姐”名叫马一禾,在高三(1)班学生中极具号召力和组织力,已被北大生科院录取。高中三年,她一点也不闲,除了忙学习,还组织了很多班级活动。
高考前夕,“马大姐”迸出一念头:能不能以约同学书稿和实录平时师生间精彩对话的形式,结集成书,作为高中三年最美好的回忆结篇?
这一想法迅速得到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高三生活很紧张,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写作,全都按时交稿。考前数月,马一禾备考复习不敢怠慢,还得兼顾搜集信息、约稿、校对……最终,书按时成册,马一禾被北大生科院录取。
“秘密武器”:
快乐学习对决恶性竞争
在别人看来最为紧张的高三,反而成了高三(1)班最轻松的一年。
“学得轻松,缘于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这一套可能是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再有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三(1)班男生施尧说。施尧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
提到法宝,“马大姐”笑着总结:“我们杜绝恶性竞争,遇难题讨论成风。”她认为,高三(1)班同学在学习上有共识,那就是:主动学习,并不在乎分数和排名;以正确的心态学习,达到最高效率。
谈到尖子生班级容易出现的恶性竞争现象,“马大姐”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恶性竞争在高三(1)班没有生存的土壤,因为无论谁碰到了难题,都会扎成一堆展开唇舌大战,讨论激烈。有一次,一位同学请教同桌一道数学题,讲到一小半,围上来七八名同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到10分钟,讨论出了3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我们的常态。”除了讨论学习,类似“周老虎”事件的社会热点讨论也是全班同学课下的最爱。
作为一名严肃的理科班主任,“陈特”也异常喜欢在同学间开展活动,他说,高考分数能决定这些孩子上哪所大学,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素质,决定了他们以后在哪个方向有更好的发展。
■编后:
与无数高分考生面对面这么多年,忽然发现了优秀学子身上共有的几个词:不培优、玩、轻松。高三(1)班的阳光、快乐、高分高能给传统应试教育中的读死书来了一记倒勾拳,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老话题:今天,我们到底要怎样来学习?读者朋友,你对此有何高见,欢迎致电13018016616、13886117589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