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该规定自今年3月起实施。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的这一规定无疑有利于弘扬正气,激励学生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弥补以往研究生录取只注重文化课成绩的不足。但是,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都是难以量化考核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一规定就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道德评判缺少统一标准,如果招考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就有可能因此滋生腐败。众所周知,因为风俗习惯、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等原因,不同的人对是否符合道德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此,“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不予录取”的规定,难以确保研究生录取过程中的公正、透明。更可怕的是,如果缺少相应的配套机制,我们就不能排除有人会利用道德标准模糊的漏洞滥用权力。
再者,道德评判的主观性太强,只通过短时间的接触,难以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高是低。如果不能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标准细化、量化,就可能使少数道德品质较低的学生蒙混过关。
因此,“道德考核”虽然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但操作过程是否公正、透明却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介入。具体来说,笔者建议,一是纪检监察等部门能否在研究生复试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二来,道德品质考核结果不仅要在学校公布,更应该在社会上进行公示。这样做不但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更可以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引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