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共享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增长
安徽省近年来高校数量急遽上升到91所,与此同时,校舍、师资、图书和经费教育资源全面紧缺。为了科教兴皖,建设安徽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ALISA),已经迫在眉睫。单纯增加对各高校投资,让其自行购置、封闭建设,不仅重复购置造成浪费,而且也不能满足需求。解平处长介绍道:“当时,省教育厅提出,要改革各高校分散发展、低水平重复的文献建设和服务模式,实行整体建设、互补共享的新机制。”
通过政府采购,大大减少了购置费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省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需求。2003年,又先后开通了“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万方科技期刊系统”。共享电子图书达28万册、3000种电子核心期刊和近8000种外文文献。在省内的教育科研网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免费对其检索、阅读或下载,实现了公共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现在,科技文章每月下载4万篇以上,文献每年下载 180万篇。解平处长很自豪,“我们安徽省的文献保障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以最小的投入达到资源服务面的最大化,迅速突破了新建高校和升格高校的文献保障的瓶颈,从而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网络固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人们产生了依赖,网络安全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安徽省教育科研网的迅速发展,省内大专院校已实现互连互通。整个网络结构复杂,计算机数量繁多。由于网络用户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措施匮乏,使得网络安全捉襟见肘,往往顾此失彼。
解平处长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省教育科研网络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教育厅决定政府采购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建立起多层次防毒杀毒中心。科技处梁祥君博士喜形于色,“这就相当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防毒墙,保障了我们整个教育科研网的安全。通过招标后,实际费用比预算减少了将近一半,整个系统可支持5万客户端。成本之低,服务客户之众,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有位教育厅官员曾对各地的教育局长们说:“有了电子教室、有了电脑,宁可用坏,不能放坏!”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明阳深有感触,“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在建设,而是要使用。”在他的郑重推荐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合肥市的蜀山区,采访了教育局局长陈继志等,收获颇丰。
二次崛起 “蜀山教育”再创辉煌
现在,提起教育部发布的“校校通”工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居然在“校校通”还未提出时,就实现了事实上的“校校通”——这就是位于合肥市的蜀山区教育局。早在1998年,在前任局长朱志明倡导下,该区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占领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的口号,并为全区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一台联想品牌计算机。2000年6月8日,在信息产业部第38研究所和电信部门的支持下,他们采用DDN专线,将教育城域网覆盖到全区每一所学校——这一天比教育部“校校通”口号的发布整整提前了5个月。“蜀山教育”因此一举成名天下知,当时前来取经的全国各地教育同行几乎踏破了门槛。尽管陈继志局长不以为然,但也似乎沉浸到往事的回忆中,“说起来,我们蜀山区教育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