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埋下“阅读“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间
|
来源:中国教师网 2007-10-15 17:08:00 |
|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他们阅读的个性体验。其实质是让中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到阅读的大课堂中去。 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话》中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产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过社会的分子 ,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我一直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在于启心智,明至理,会思考,懂创新。而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 一位年历资深的语文教师在全校就课外阅读状况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学生占24.5%,多数学生只偶尔看一点,占61.2%,经常看的占14.3%;初中不看课外书的还有8.4%,偶尔看的仍占51%,经常看的40.6%不到半数;到高中,高一年级不看课外书的有4%,多数仍只偶尔看一点,占63.26%,以常看的占32.74%;高二年级三者分别为3.4%,59.79%,36.81%;到了高三,不看课外收的上升到6.6%,偶尔看点的占56.6%,经常看的下降到26.7%。这一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实在让人担忧。我们学校连续好多年开展课外阅读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是非常喜欢阅读的,"潜在阅读"前景看好,但是面对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倍感无奈。(这涉及到另一方面的问题,但其实这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相悖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认为,学习语文,必须有广泛的阅读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与阅读量成正比。 苏姆林斯基还说:"请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店的海洋'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年轻人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青年中有许多这样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古人读四书五经之古书类常能成诵,随年岁增长而知识感悟愈加沉厚,潜移默化睿智愈增,能谈笑风生,出口成章。阅读意义之大,自不必说。大凡同学大师者,在青年时不博览群书,无论他受什么方式的语文教育。凡事究本探源,自古以来语文素质的提高,途径在于阅读。 语文阅读,要求学生提升到欣赏性的品味上来,而不是消遣性的阅读。这一阅读的过程是伴随着边欣赏、边品味、边置疑、边咀嚼和边吸收而进行的,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很强的阅读。自主意味着自愿,有兴趣地阅读,而非别人强迫着去阅读;个性化强调要用心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认识,这便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开始慢慢地走进了语文。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实际上是从这一点开始出发的。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