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是一块浸透20万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 耸立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省级重点高中——阳新一中,承百年老校之雅韵,领碧波翠竹之灵气。 走进占地110亩面积的宽阔校园,但见楼群高耸,气势恢宏,亭台水榭,曲径道幽。 近几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逾5000人;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五年不断刷新上本科、上重点线的记录,年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2006年高考又一次放出“卫星”:理科630分以上的36人,占全市的四分之一,一本336人,二本841人,三本1600人。 这些成果,得益于阳新一中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程时海同志实施的立德、立志、立法之“三立”工程。
立德
万事德为先。 “师风正,学校兴。我们一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崇高的师德风范,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2000年走马上任一中校长的程时海,在第一个全体教师会上掷地有声。 于是一系列的“立德”活动相继展开。 2002年,该校在教师中开展了“树正气、讲奉献、顾大局”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形象展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先进教师模范事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老区精神,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 2003年,“我为一中添光彩”活动又在教师中蓬勃展开,“比精神,比奉献”的热潮在一中翻涌。 年近6旬的程茂发教师经常把有困难的学生接到自已家里吃住。教师胡家朗带病工作,即使在住院期间,也不忘教学研究,在病床上看书、写文章…… 以上仅只从一中采撷来的两朵花絮。这两朵花絮足已折射出一中教师高尚的道德风范。 立德教育不仅是对教师,也对学生。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拼命抓应试教育,忽视了德育,学生们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忙高考”。德育教育的软弱,不仅提高不了教学质量,更导致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弱化。 于是乎,爱家、爱校、爱国、爱党、爱民的“五爱”教育,被程时海摆上重要地位。 校委会组织编印了“立德”读本,并开办德育讲座、德育宣传窗、德育广播室。 学校还陆续开展了“学英模,见行动”、“我爱我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高一学生程涛在初中喜欢打架斗殴,法纪意识很淡薄,通过“立德”教育,前后 判若两人,不仅成了遵纪守法的模范,而积极带头做好事。高二学生李强,个人主义严重,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通过“立德”教育,懂得了放弃“小我”,关爱他人,和同学教师实现了友好相处,高三学生吴文昔日不爱护学校财产,舞拳抢棒,砸坏门窗桌椅,现在桌椅坏了他主动维修,下雨刮风,他积极关窗户…… 立德,使一中的师生思想道德得到了升华。
立志
“人无志不立” 在一中,立志就学生而言是要求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力争对社会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就教师而言,就是要树立成名师的志向,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升华。 怎么立志?阳新一中使用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激励法。 学校出台了系列奖励政策,对老师在教研教改教育成果方面有贡献的予以奖励;对优秀学生及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奖励。 第二板斧:改革法。 2000年暑期,一场以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在阳新一中拉开了序幕。 教育局将该校35名中层干部就地免职,与教师在同一起跑线参加竞争。整个竞争过程实行阳光操作,现场打分、现场任命,现场签订岗位责任书。有4位普通教师走上领导岗位,11位落选干部充实到教育教学第一线。 班主任竞争上岗。学校根据工作性质,制定班主任工作评估标准及细则,对每位申报者进行量化打分,择优录用。 竞聘的中层干部和班主任不是终身制,二年一竞岗,能者上,庸者下。 此后,教师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触及教师根本利益的配套措施相继推出。 第三板斧:施压法。 学校每半年开展一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对连续二次评议不合格的老师,学校将之调离一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板斧”打破了多年来的平静,通过正面激励和反面加压,打破了一些人长期以来端“铁饭碗”、吃“快活饭”、喝“自来水”的美梦,真正留了优秀教师,慌了一般教师,走了不合格教师。 “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不当名师就没地位”的意识占据了教师思想的制高点,“争当名师,不甘平庸”在一中蔚然成风。 教师李勋发原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改革让他焕发了活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立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推行“探究性学习”,在省内外颇有影响,成了一位名师。 这样的典型举不胜举。如今在一中,每位教师都胸怀大志:不当名师誓不休。
立法
法者,钥匙也。 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走进知识和能力殿堂的金钥匙。 阳新一中推行的“立法”,是要求学生树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新观念,不断探求适应高中学习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由“灌输式”向“互支式”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中“立法”,有自已的套路。 “引进来,走出去”,开阔了教师视野。学校每年从省内外请名师,到阳新一中讲课,同时,又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的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开阔教师视野,启迪教师心智。 拜师结队活动,可谓是阳新一中的创举。以老带新,以强还弱,帮助新老师快速成长。学校确定了青年教师“一年成熟,两年成骨干,三年挑大梁”的培养思路。选派党员骨干教师结对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学校专门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颁发聘书,进行跟踪管理。每年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园丁新秀”,以此作为对有突出贡献的“师傅”和有较大进步的“徒弟”的鼓励。 青年英语教师陈娟,在其师傅秦老师的帮带下,积极探索教法。阳新是山区县,山区学生普遍口语差,很少感觉过运用英语表达自已的快乐。因此,陈娟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坚持用英语授课,编出一些有趣的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句子和故事来讲解语法,每节课都用英语给学生讲授自已听到的新闻、看到的幽默故事;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创作英语学习软件,教唱英文歌曲,朗读英文诗歌,组织演讲比赛,课堂辩论等等,用自己的激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总是洋溢着快乐。 对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好的学法,学校不是束之高阁,而是交流推广。 好的教法,学校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让这教法“遍校开花结果”。 好的学法,小则利用班会、读报时间,让学生作经验介绍,大则举行全校学生大会,让他们作学习报告。 考上清华的2003届毕业生柯江华,成绩优异,学习方法新奇实用。学校举行大会,让他在全校交流,同学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立法,成就了教师,成长了学生。
学校现有各级科研立项课题15个。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论文300余篇,有30多人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优秀教案竞赛奖,青年教师陈绪义获湖北省高中评议优质课竞赛和优秀教案竞赛一等奖。学校先后荣获“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等荣誉称号。 展望前景,校长程时海感言:“三立工程”作为一种教书育人模式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试图让“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有远大志向的人、有科学方法的人”的理念深入阳新一中人的心,落脚到“打造名师,培育英才”。 阳新一中,业已成为红土地上一朵夺目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