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名不副实师范性被淡化
大专属于高等教育,有着严格的标准,其教学内容、师资要求、硬件规模、管理体制等均与中师有着质的区别,绝不是挂靠在当地高校,换一个牌子就成了大专。2004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我省所有中师通过挂靠当地高校的方式一夜之间变成了高校,成为当地高校的所谓“分院”,从而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显然,这些学校够不上真正的高校,它们名为高校,实为中师。挂靠升格出发点是好的,但笔者认为,事实上这样既有损高等教育的严肃性,降低了高校标准,同时也保护了落后,不利于这些学校的发展提升,不利于合格专科生的培养。
五年制师专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学生除学习专科文化知识外,还应了解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备讲普通话、写字等教学基本功,学会讲课。然而升格为五年制师专以来,这些学校的前三年大多改用了高中教材,第二课堂活动也明显萎缩,教学基本功训练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都没有专门的安排。后两年为专科课程,更是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基本功训练既没有安排,也无暇顾及。于是,作为培养教师的学校,师范性反被忽视、被淡化。这既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教师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际上,五年制师专生在校学的是专科知识,到农村教小学生知识应该不成问题,他们能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主要取决于教学基本功是否过硬、方法是否得当。因此,中师的传统不能丢,师范性无论如何不应被淡化。
提高师资质量加强学校管理
近年来,学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成倍增加,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方出现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于是,这些五年制师专生就业越来越难,不仅当年毕业的学生难以就业,就是毕业好几年的学生仍有不少人找不到工作。地方政府无奈,采取考试的方法择优录用,也只能安排少部分,待业或不能归口就业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教师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没有合格、优质的师资,农村义务教育如何能搞上去?为此笔者建议:一、小学教师教育应由国家举办,保证投入,不能单纯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学校运转。二、停止扩招,按需招生,保证生源质量,严禁降分录取。三、整合现有五年制师专资源,严格审批程序,每个地级市设立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专门承担小学教师教育,主要为当地培养小学师资,由当地筹建,归当地管辖,接受省教育厅和当地政府双重监管。招生对象逐步由初中毕业生过渡到高中毕业生,学制相应由五年改为三年,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学校。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考生报考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五、校长由本校教职工投票选举,候选人由当地市委根据校长任职条件推荐。六、省教育厅成立巡回检查组,定期检查各校教学工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省五年制师专生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抽考抽测,以校打分排队,形成竞争态势,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