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过去由中师承担,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后,大多仍由这些学校承担。不同的是中师变成了五年制师专,改为大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三年高中、二年大专教育,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农村任小学教师。很显然,其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村教育。目前,由于受市场化、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现状令人忧虑。
生源质量下滑扩招人满为患
这几年,优秀中考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念高中上大学,选择上五年制师专的学生,基本是中考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农村考生。由此五年制师专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加上连年扩招和招生中的暗箱操作,使本已下滑的生源质量更是雪上加霜。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扩招前每年招生计划是360人。扩招后计划年年突破,最多时达到1135人,比原计划翻了三番,于是分数一降再降,不少低分考生也被招了进来。2003年全省分数线为212分,本校录取新生最低分为121分。2004年和2005年全省分数线分别为380分和400分,本校最后均降到200多分。暗箱操作也是生源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多集中在招生后期追加计划、降分补招。一些不达线的低分考生到处托关系、塞黑钱,有关人员挡不住或不愿挡来自各方的“招呼”,更有少数人借机敛财,于是相当一部分低分“关系户”被“照顾”进来,其中一些人分数低得离谱。到了招生后期,几乎没有了分数限制,凡是打“招呼”托人的,均被录取。
这些降分录取的低分生,大多接受能力较低,学习基础差,听课跟不上,考试大多不及格。笔者所在校去年4月份期中考试时只考了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3个年级30个班竟无一个班一门课均分及格。这样的学生“混”上五年后到农村小学教书,何以为师,岂能不误人子弟,农村教育又怎么能搞得上去?
连年扩招,必然带来学生宿舍紧张、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条件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以笔者所在校为例,现在,在校生从扩招前的1000余人增加到3000多人,而两栋学生宿舍楼仅能容纳2500人;班级从扩招前的22个增加到57个,而新旧教学楼的教室加起来也不过47个。于是,只好将光线昏暗的老旧平房改作宿舍,音乐、电脑教室,物理实验室等也改为宿舍,最多的34人住一屋,学生平均宿舍面积只有1平方米多一点。教室不够,旧平房、书画展室、会议室改成教室,电化教室改为普通教室。生源要紧,生存要紧,“创收”要紧,至于住宿条件差、教学受影响,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由此带来的是学校生满为患,资源紧张,超负荷运转,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隐患增多。
上级监管不到位校长任用行政化
严格地说,这些五年制师专属于不伦不类、难以定位的学校。说它是高校,它招的是参加中考没参加高考的初中毕业生,前三年实施高中教育。说它不是高校,可后两年是专科教育,名义上它属于当地高校,实际隶属关系大多不变,人、财、物仍由当地政府管辖。同时接受省教育厅、当地高校和当地市政府的三重领导。然而,省教育厅只管审批计划、学生注册,当地高校只管核发毕业证,当地政府只管任免干部和教职工工资。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却出现管理缺位,哪里都不管,教学是否规范、合不合乎要求、毕业生出去当教师是否合格,这些关系到当地教育发展、公民素质的大事,无人过问。在这样的学校,校长作为不作为仍是校长,老师教好教坏无所谓,学生学与不学都能毕业。
校长是专业性很强的职务,应懂教育,具备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然而五年制师专的校长任用由当地市委管,任用校长与任用其他行政干部一样,从行政圈子中选。任职条件可以考虑校长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也可以不考虑。这样,有时就会把不懂教育的外行或不适合当校长的人派到学校,无疑会给学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现行干部制度又使这些外行或低能校长只要当上就不会轻易下来,无论他们多么不懂行不称职,只要不出“大事”,他们就照当不误,一干至少四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