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2日上午,2007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在大连富丽华大酒店举行。论坛以“产业发展推动IT教育变革——IT人才实训与就业”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图为:北京交通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 查建中教授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 北京交通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 查建中:
谢谢主持人。各位早上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报告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个简单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的工作,讲一下需求,我们问题和差距,有两个简单的案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家知道是联合国下面最大的一个机构,1992年开始,为了推动文化教育和科学与产业的互动,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大的计划旨在推动产学合作,是教科文和产业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建立了600多个教席,我的教席是工科教育和产业合作。现在工科教育发展很快,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广大学生求学的需要,可是现在面临很大的问题,工科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他申请来做这样一件事。
这是我们国家92年以来第十次教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图片里的外国人,是我这个教席的共同主持人。我们教席的使命是要通过研究知识传播发现总结机制、模式、制度,我们要通过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典型的建立、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来完成这样的使命,同时对中国、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产学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已经超出这个范围。
在欧洲和美国,其他的地区都有很大影响,我今年收到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邀请就讲有关产学合作方面的主题报告。我们05年的时候,完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交给我的项目,提交了四份报告,中英文的,我们召开了第一届高等教育和产学研讨会。
06年开始大规模宣传,在搜狐举办了专栏。周部长认为要做一年到两年,每周一期,50到100所大学,全世界最好的产学合作的大学介绍经验,全世界意识到产学合作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
我们现在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个是本科,根据我的研究,整个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都比本科好一些,但是不乐观。在本科方面,我们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IT,这个领域最新,发展最快,对人才有渴望。
所以今天在讨论IT的教育问题,在座的可能至少有一半是来自产业界,5月份在上海交大机械工程还是500多人的办公设施和教育改革的会,说明我们国家在不同的领域对产学合作的态度和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软件工程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
大家知道,制造业是国家的顶梁柱,我也希望在这方面树立一些典型,我们现在还在做基地建设,我们也在建立一个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基金。大家知道过去20年,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制造业、加工业,这为我们积累大量的资金,经验和培养人才,可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就业的问题,主要是低附加值,对环保的破坏,对资源的破坏,所以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升级的形势。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大家可以见到,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跨国公司发展的需求。大家知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把蓝领的工作移到发展中国家,现在逐渐把白领工作也移到发展中国家。我说明一下趋势,大概30年前,各国大公司把研发基地都设在本土,占到55%,到现在只有34%,以地区划分,欧洲的分散化的趋势最强,占2.86,中国最差是1.38,说明我们的企业很少走出过门,当然像海尔、联想、华为是很不错的。蓝色的代表不同的产品分散化的趋势,这张图表明,按国家的发展情况,中国在三年前是零,现在到了9%,印度是5%,研究报告调查了80几个跨国公司,问他们未来研发基地设在什么地方?集中有95%是在中国,一部分在印度,其他国家非常少,我们有最大的制造,接近制造设施,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人才方面,印度大概有20%多,比我们多一倍,当然,里面列了其他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总的来说,我们因为市场大,我们因为制造业发达,所以愿意移到中国,我们在人才供应方面还有非常大的问题,谈到BPO,我们发展很快,可是世界的市场发展得更快,明年要突破1万亿美元,整个全球市场,我们不到3%。趋势就是说,原来是把制造加工移到发展中国家,像人力资源这样的管理工作,大概整个盘子可以达到800亿美元,也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主要是印度、中国、巴西还有东欧的一些国家。刚才夏市长讲到,很多跨国公司现在不能再把知识含量高的技术往中国移,是因为遇到人才的瓶颈。
现在产业升级压力很大,对打的瓶颈是人才,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在产业升级方面提出了非常强的要求,亿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只有我们的经济可持续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要更新我们的产业。产业升级对创新有非常强的需求,从知识创新一直到市场创新,一直到完整的体系,对国际化有强烈的需求,因为我们现在是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国际标准化已经变成了在产业方面,大家都在争夺。经济的国际化,对教育的国际化有一个强烈的推动,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培养人才的要求,是培养标准化的人才,就是符合国际标准的这样一个人才,不是自己自吹自擂,现在国内市场都变成国际市场,人才市场也是如此,跨国公司用人标准,逐渐变成国际人才培养的标准。
归根到底,产业人才升级对人才提出了非常强的需求,需要培养符合型加创新型加国际型人才。我们传统的有最大的工科生源,中国每年有100万本科,我们有非常优秀的生源,尽管现在都在发展,现在中国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读工科,德国不到20%,美国不到10%,产业升级的需求未来五年外企在中国需要75万大学毕业生,占同期毕业学生的60%,适用的人数,我们毕业的人数多得多,因为质量问题,达到跨国公司用人标准的很有限,他们要吃掉这些人才的大部分,未来跨国公司需要在国内的管理人才是7.5万人,现在只能提三到五千人,绝大部分需要从海外招,软件人才的缺口更为严重,我认为,产业升级的规模,完全取决于我们国家提供人才的质量、规模和速度,我们的教育跟产业需求有这么大差距,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看质量差距,按照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他的一个研究报告,中国160万工程师,只有16万适合在外企工作。工科毕业生有少于10%的毕业生质量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印度这个数字是20%。我们的工程教育,很多问题都反映在毕业生身上。我们的毕业生缺乏对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了解,接受慢,认同慢,缺乏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
我觉得工科教育的问题比较细,从我们教育的理念到培养的目标到机制,到师资,一直到课程设置,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国外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美国的老师比我们讲的差多了,可是为什么他们的学生质量比我们强,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要培养教书匠,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也有很多泡沫,刚才夏市长也讲了,休息的时候我们也探讨,我们在清华念书的时候都很自豪的说清华是工程师摇篮,现在没有一所大学说自己是工程师摇篮。
我认为,面临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全球化,我们应该给工科教育提出一个新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工程师。我们的机制也是大学的专门办学缺乏跟社会的互动,我们有一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开了两次会,全是教授,没有产业方面的,怎么指导?我们强调高学历,高学位,但是绝大部分都缺乏产业背景,大家知道德国要求德国工科教授需要有10年以上的产业经验,我们怎么培养优秀的工程师,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紧听产业的声音,以就业为目的,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有问我,就业质量高就能表明一个学校好吗?我反问一句,50%学生找不到工作能说学校好吗?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是缺乏启发式,讨论式,现在国外的很多课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就是让大家实践,把学到的理论真正的跟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的评价体系也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实践的考量,缺乏产业界的评价。我觉得根本问题是教育界跟产业界脱节,试想任何一个软件公司,如果不问顾客的好恶,不问市场的需求,在这个年代怎么活?我们培养的是特殊的参加人才,如果不问产业界的需求,大量的培养人,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怪圈,产业在抱怨说大学生不好用,学生在抱怨找不到工作,大学的科学成果很少能产生经济效益,清华只有5%的科研成果能真正产生经济效益,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3%的数字,社会整体创新不足。
我们现在面临这样一个怪圈,是一个矛盾的现象,我觉得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培养人的机制有问题。我认为工科教育发展的战略是两个大的战略方向,一个是产学合作。学校要开门办学,产业要真正把培养人才为己任,不要认为这就是教育界的事,我认为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同时产学合作也是形成产业创新的必要条件,所谓的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的机制,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真正的市场创新、产业创新,必须是产业式融合,我95年到台湾考察了四位一提的产业升级,我写了非常长的报告,但是,这么长时间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工科教育发展的第二个战略,是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是利用全球最优的学生和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满足全球人才的需求,我们要为国际人才市场培养工程师。不能说我们培养的人都为跨国公司服务,可是我们培养的人大部分要为自己的企业服务,没有跨国公司人才的质量,我们如何去跟他们竞争?我们的产业什么时候能翻身?
澳大利亚一个工科学院,10几年前就意识到人才需要的迫切程度,他有计划的、系统的把自己的学生派到全世界大的跨国公司去实习,他的目标是培养国际的公民和专业人士。他提出一个新的标准,他的毕业生能在全球范围内就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我觉得我们中国也要考虑,在中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要有远见,要切合实际,不要有那么多泡沫。国际的产学合作非常重要,现在发达国家产业作萎缩,他们的国家非常有意识,把学生派到中国的企业来学习,像西门子等企业每年都接收很多国外的实习生。
刚才夏市长强调了,我们的外语,学生花很长时间都是关起门来学,但是没有用,我觉得不真正到实践中用,永远掌握不了语言。
我们现在提倡国际和作办学,国家提出政策把国外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到中国,使我们能够跟他们合作,学到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机制和方法。我认为这是中国工科教育发展的两大战略。我们现在面临这样一个形势,中国可能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机遇是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工科生源不足,工科生源全世界的缺口中国最紧迫,德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只够西门子一家公司的一半,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大家都在思考怎么办,西欧,我跟他们人力资源的高级顾问,他们就瞄准东欧,因为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我们中国的优势,是广大的优秀生源,和巨大的产业需求,可是我们面临挑战,真正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这个战略就是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请进来就是把国外优秀的资源介绍到中国,合作办学,培养大量的人才。
工科培养从来都是大学培养,产业界需要花很大的力量进行培训,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产业如果更早的介入教育,变成了教育和产业的无缝连接,这个模式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叫合作教育,这是产业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这种模式规范的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交替在产业,和在学校之间切换。每一个工作环境要由权威机构来认可,学生要承担生产性的工作,不只是考察性的学习。学生工作应该得到教育机构的监督指导,特别应该得到雇主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时间要有保障。
合作教育实际上是多赢的局面,学校受益,招到好学生,学生带来活力,学生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跟雇主的合作非常密切,给学校的发展提供前端性的信息,学生受益更不用说了,是真才实学,就业观念非常切合实际,因为多种产业的经验,所以了解今后工作的性质,具备专业人士的成熟,雇主减少招聘和工作成本,最终受益的是产业,因为产业得到了非常好的人才。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产学合作。今年是世界产学合作100周年,美国1000所大学,在12万雇主的支持下同时产学合作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班几十人到企业,一个企业只有两个人,美国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学校如果不跟产业合作,学生出来学的东西已经过时了,美国认为将帮助美国经济,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国家的产学合作,只有几个学校有这样的教育模式,这个典型的案例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他们有非常高的就业率,而且这个学校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比利时鲁文工程联合大学,学校的校长提出5个“E”的教育理念,就是我们的学校是工科学校,同时要组织学生创业,我们要有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环保的意识,要学会把所有学到的知识集中起来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真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成为工程师摇篮。学校同时也参加很多工业界的董事会,在欧洲,我认为和谐社会的标志就是产业跟学界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分工,可是有非常好的合作,他们的师资有三分之一是工程师,既有经验也有理论,是跨国公司的工程师兼职。他们的课程设置,工科肯定以工程为主,面向产业当前和长远需求,宽基础,深能力,通过不同层次、水平的实践环节学习管理、沟通、团队工作的知识、能力。教学内容方法,除了课堂教学占40%多,51%是靠实践,毕业前所有的学生要做一个集成工程项目,这个学校的答辩,本科和研究生的项目都是在公司做,答辩委员会的成员50%来自工业界。
我最近一年花了很多时间跟踪软件工程学院,特别是300所示范性软件工程学院,以
北京交通大学的软件学院为例,他们的理念是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型的教育体系,就是紧跟市场,贴近市场,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不是关门办学,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所以它变成了我们学校最活跃的学院。 ,坚持实践教学,有30个实习实训基地,用英语授课,它变成了我们学校英语最好的一个学院,不是因为他们英语课上得多,而是因为他们大量的用。我们这个软件学院是唯一保持在百分之百的就业率。
一点建议:师资要大量引入产业界资深的工程师,有理论水平的工程师,同时派我们的老师到产业界去兼职,我最近写了一个报告,我们每年派5000个一流的学生到世界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教授。
政策建议,首先要改变观念,要给产学合作证明,我经过大量的接触,发现不光是教育界,产业界、学生家长很多都存在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学校就应该学理论,不应该去实践,这是很大的误区。政府在立法和政策方面,经费投入方面要支持产学合作,要加快教育的合作化进程。
结论:一个是中国产业向知识含量高的服务型产业升级,配合复合型、国际型和创新性人才是关键。提高质量的战略措施是产学合作和工程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