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的品质
咱们不去争论什么叫“生活品质”,因为永远没有一个答案。但在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质素,美国优于中国,这个不需要争论吧?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美国的质素“其实”并不比中国高。
第一个是人力资源的价格。地球人都知道,发达国家的人力价格比落后国家高。这也是众多生产企业把工厂设在亚洲的原因。在美国,你做一份体力活(labor),收入不比坐办公室的低。因此,要在美国请个保姆、钟点工什么的,基本上他的身价不比你低。但这不能成为生活质素的标准。如果你去卢旺达,你请保姆的价钱比中国还低。但你会觉得卢旺达的生活质素比中国高么?
第二个是房子的价格。 作者列举两个地方,一个是纽约,另一个是硅谷。这两个地方的房价也是地球人都知道贵的。国人到美国,为个啥?还不是为了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咦?怎么这么熟悉)?在中国,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你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能拥有这些东西。在美国,基本工薪阶层都可以享有。
再说 discount 问题。作者说在中国2-3万月薪,就可以随心所欲买东西不看price tag。根据中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月薪2-3万元是怎么一个群体?占人口比例多少?如果你在美国也在这个群体里,你同样可以不看price tag。
(2) 机会多
这个我同意。但大家知道,“机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风险。俗话说:“没风险的机会,还轮得着你?”。正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才有许多机会。说句老实话,南非的机会比中国还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你不愿意去,你就明白为什么有人呆在美国不愿意回来。 (3) 文化问题
这个就不说了。再说好象是小孩子拌嘴,没意义了。文化这东西,你接受就觉得好,不接受就觉得不好。美国大片统治中国市场,以致广电总局要下文规定:每年引进的美国大片不准超过15部。你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吧?
(4) 活力
根据最新的排名,美国在经历911后,依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方。什么是活力?就是自强不息、努力创新。你自己没活力,无论在哪都觉得没活力。
90年代出来的留学生之所以容易接受你观点,是因为他们没受过太多的苦。他们对国家、政体的见解,远不及对流行文化的热衷。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才刚刚起步。许多文人墨客就喧哗取宠,好象中国已经“超英赶美”。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海龟,经不起外面的风浪,就说“资本主义已经垂死”。唉,醒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