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诞生两到三家留学人员企业,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如朝圣般从五湖四海涌至,在短短的几年内创办了近三千家企业,七千多海归人才在这里创业,中关村这块中国高科技革命的圣地,俨然成了东方“麦加”,召唤着海外的游子。
有调查显示,现在海外留学人员80%希望回北京创业,其中60%把中关村作为发展事业的首选之地。
截至2005年9月底,中关村共有留学人员创业企业2848户,与1999年的251户相比增长10倍;园区共有留学人员7133多人(不包括在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的留学人员),与1999年的1052人相比,增长了5.8倍。留学人员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累计已经达到36亿元,并引入了数百亿元的项目研发合作资金,吸引和凝聚了4万多高科技人才。
这些数据表明,海归派在中关村渐成气候,组建以留学人员创业为标志的中关村跨洋研发新军也已初步成功。
大批海归也不断提升了北京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据统计,在北京的两院院士中,留学回国人员的比例占70%以上;在中国人事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的“百人计划”、科技部的“863”等中国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留学归国人员也占到相当高的比列。在北京市卫生系统47位学术带头人中,37人是回国留学人员,卫生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的71%、首席专家的66%、研究所所长的77%都是由海归担任。
同时,大量留学人员的回流,又促使北京更加具有吸引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得益于海归的示范效应,一大批高层次的留学人员纷纷驻扎中关村,进一步强化了北京的聚才优势,中关村作为人才创业工作首选地之一的地位更加稳固,其磁铁效应正在显现。
中关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关村要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必须要遵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为了中国高科技、为了完成多少代人的强国梦想,我们甘做铺路石,要为各类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才提供最好的创业条件、最多的机会,架好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轨道。”
海归最爱 魅力何在
实际上,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子一条街,中关村一直是创业先驱者的战场和舞台。大批科技人员冲破旧体制,走出教学楼,下海到中关村。以柳传志、王选等民营企业家为领军人物的创业者们,一时被誉为知识英雄。”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大批怀揣创业梦想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不断向中关村聚集,中关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群体回归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显著特征。
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使用知识始终是中关村创业的主流模式,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群体的出现正是中关村精神的演绎。
人们不禁要问,中关村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磁性吸引一批批海外留学人员呢?
二000年从韩国回到中关村创办企业的厉帆认为,“中关村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这足以说明政府对我们的重视,在这里,我们感觉我们不是特殊的群体,不是客人,而只是回家了。”
从美国回到中关村并已创办了自己公司的赵克顺说,他是被中关村的办事效率吸引回去的,在这里,“只用了五天时间,我就办好了公司地点的选择、营业执照的办理以及各种相关手续。中关村办事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胜于我在美国办公司。”
髯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荣辉谈到从美国重归中关村的理由时说,中关村是中国科技的龙头,有一种品牌效应;中关村里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给留学生创业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可以减少创业早期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到中关村有一种归属感。
“对于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来说,下决心回国发展甚至比当初迈出国门更困难。多年的海外生活使他们疏离了国内的生活轨迹。生活环境、社会制度、甚至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都让他们踌躇难决。”曾经长期在海外工作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显然十分清楚厉帆所说的“回家”的感觉和朱荣辉所说的“归属感”对于海归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中关村制定了包括创办企业、落户北京、子女入学、购房买车、出入境、项目融资、外汇管理、企业孵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用夏颖奇的话说:“中关村正在像呵护独生子女般地呵护留学生”。
夏颖奇说,“中关村之所以成为众多留学人员归国的选择,正是中关村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减轻了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感受到了在国外熟悉的似曾相识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夏颖奇认为,中关村至少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中关村的科教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力,为留学人员提供了成就事业的舞台。中关村是全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有北大、清华、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经过多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了较强的实力。自1999年以来,中关村三年大变样,名声远扬国内外。中关村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群体,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辐射源,在高新技术领域成为领跑中国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海归们可以使用他们的语言,可以找到他们的同类,这都为学贯中西的留学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创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