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 >> 海归动态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归巢增多 “海龟”却成了“海带”(2)
来源:     2005-12-10 9:07:00
 

   亚历山大选择了留学新西兰,“父母的设想很好,认为出去可以掌握好英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准备出国的三四个月中一切顺利,全家都处于亢奋状态。2000年6月,亚历山大踏上了新西兰城市旦尼丁的土地,在这里开始一年的预科和三年商业本科的求学生涯。他清晰地记得,在机场即将离别时,母亲的眼睛红了:“你从小都在我们身边长大,一个人出去怎么生活啊?”

    一个十多岁的中国学生到了陌生国度,一切要靠自己努力。在旦尼丁首先遇到住的问题,学校给学生安排了宿舍,两人住一个套间,需要两个同学配对,他蒙了。其他同学用熟练的英语找同伴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英语口语多糟糕,只好求助于生活导师。

    接下来问题一大堆。衣服要洗,虽然宿舍里有洗衣机,但从小只知道从衣柜里拿衣服穿的他,不知道洗完衣服该怎么晒;吃西餐不习惯,想自己做饭,但不知去哪儿买酱醋油盐。生活导师不可能像父母那样无微不至。

    学习上的剧变也让他不适应,国外启发式的教学令他一头雾水。“上语言课,老师让我们自己交流,他在一旁指点,我不敢开口就等于没上课。上专业课讲一个案例,布置一些议题,我从小做惯了选择题,不知该干什么。”更重要的是,没有流畅的语言沟通为基础,学习、交流、生活都困难重重。

    四年的学习中,他没交上几个外国朋友,只结交了一批中国留学生。“说来真可笑,业余时间我有一半时间以上在网络上跟国内同学朋友聊天。”等他弄懂了该怎么样在这个城市生活学习时,留学生涯也差不多要结束了。进行了两次论文答辩之后,他勉强在这个新西兰属于中下水平的大学毕业了。

    重新踏上深圳的土地,他已经22岁,找工作迫在眉睫,但除了英语有点长进之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记者跟他提起一个案例,说一个高中生在国外留学三年,瞒着父母回到国内,在接待外宾的大酒店做了门童。亚历山大说,其实我也差点落到这个地步。

    刚回来的时候,国外镀金的光环还算耀眼,父亲介绍他到一个熟人的外贸公司上班,一个月后他被委婉地辞退了。“随后我就变成了‘海带’”。“海带”是网上对留学归来待业人员起的幽默外号。但他没灰心,还订了两条找工作的原则:非跨国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可经过几次面试之后,才发现“海龟”不那么吃香。一家美资公司深圳分公司招人,消息刚在报纸上登出他就去了。到招聘地点才发现,主管案头上堆了一大叠简历,其中有好几个和他类似教育背景的“海龟”。经过几轮面试,那个公司挑了一个本科生,并告诉亚历山大,你的薪水要求太高,我们要不起。

    随后,他不断把薪水要求降低,折腾了近半年,工作还是没有着落。“我都怕去人才市场投简历了,别人看‘海龟’的感觉都怪怪的。”

    记者问,如果让你再次选择留学与否,你还会去吗?他没有正面回答,若有所思地说:“我在国外没学到什么东西,原因是对出国没做好准备,非学习的因素牵扯了我太多精力。其实,国外有很多新思维、新知识可以学习,如果先在国内参加适应国外生活的培训就好了。”

    3、缺乏自律虚度光阴

    家住蛇口的周先生是中国第一代MBA,1992年到深圳,经营着自己的工厂和公司。“我1989年考上华工(现华中科技大)研究生。那是中国和加拿大合办的工商管理学硕士班,培养中国第一批MBA。外教传授给我们的管理方法和商业理念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在以后的企业经营上获益匪浅。”

    基于这样的认识,又有殷实家境作为后盾,周先生在自己的独生子小辉2000年高中毕业时,没让小辉参加高考,而是让他参加托福及GRE考试,拿到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攻读国际商务专业。周先生说,想让孩子到国外去锻炼、学习,等他拿到文凭回国后,找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干几年。“最终,让他回来帮我。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没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不行的。”

    儿子不在的日子,周先生和太太在想念中度日如年。因为想跟儿子在网上聊几句,夫妻俩改变了原来几十年规律的生活模式,熬夜习以为常。“晚上不睡,跟儿子在网上聊。第一年儿子放假回来,我们把那几天过得比春节还隆重。”

     然而,事情渐渐不太对劲了:小辉经常转专业或转学,到后来简直弄不清他到底在学什么;用钱的额度越来越大;更离奇的是,他每次回国,总要找外教补习英语。

    在周先生的诘问下,小辉吞吞吐吐地说,在国外结交了不少中国留学生。这个朋友圈的人大多家境优越,大到买车和买时尚用品,小到吃喝,攀比之风盛行,小辉不愿“没面子”。朋友都爱听流行音乐,美国一张刚上市的CD要数十美元,小辉几年下来光买CD的费用就高达一万多美元,这样的消费水准是正常生活费无法负担的,于是他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里要钱。长期与朋友混日子,学业没能顺利进行,连英语水平也因为与本土学生交流甚少而无法提高。

    四年的日子熬到了头,去年小辉回到深圳,已长得又高又壮。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拿回的是一张汉语文学专业的文凭。这一年多,小辉基本处于“海带”状态,找工作屡屡碰壁。

    周先生叹口气:“当初决定下得有些草率。孩子年纪小,是非判断能力和价值观都不成熟,自律能力也缺乏,一个人在外容易随波逐流。如果当初让他在国内读大学,成熟一些再出国,情况可能会好得多。”

■相关链接  
  • 归巢增多 “海龟”却成了“海带”(2)
  • 海归动态:烦恼的“薪情”
  • 专业选误三成“海归”无法短期内就业
  • [基础知识]七类病句类型必须掌握(1)
  • [基础知识]七类病句类型必须掌握(2)
  • [基础知识]七类病句类型必须掌握(3)
  • 古诗鉴赏题万变不离的规律
  • 文科综合高考复习大纲(1)
  • 文科综合高考复习大纲(2)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