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考前冲刺——《大学语文(专)》(节选)(4)
|
来源:华夏大地自考网 2006-4-21 20:17:00 |
|
[主旨] 本文写作于1926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国内阶级斗争非常激烈。林语堂先生写作了一篇文章,提倡“费厄泼赖”精神,即对阶级斗争对立面的坏人要宽宏大量,心慈手软。针对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从当时(注意:是1926年)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的沉痛历史教训,提出了“痛打落水狗”,及不对坏人心慈手软的重要斗争原则。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节),交代写作本文的动因,提出应该痛打落水狗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5节)论述“落水狗”“叭儿狗”“伪装落水的狗”都在痛打之列,总结了“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1层(第2节)分析“落水狗”落水的原因以及本性,得出咬人的狗都在痛打之列。 第2层(第3节)揭露了“叭儿狗”的面目,得出尤其要痛打的结论。 第3层(第4节)用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说明落水狗要痛打的道理。 第4层(第5节)论述塌台人物就是伪装落水的坏人,也应该在痛打之列。 第三部分(第6—7节)论述实行“费厄泼赖”现实条件还不成熟,采取的态度应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四部分(8节)中国改革的失败和改革吃亏的根源在于斗争中没有“以牙还牙”。 [学习要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1)类比法;以“落水狗”类比现实斗争中作为斗争对立面的暂时(注意:这两个字,十分重要)落难的坏人。 以“叭儿狗”类比伪装公允、善于骑墙的走狗、帮凶。 (2)归纳法:文章第四节,论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既有民国元年到二次革命史实的概括,又有秋瑾,王金发的具体事例,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结论。 (3)对比法:以“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来推导出“必须痛打落水狗”的结论。 2.重点掌握修辞方法。 (1)比喻:“落水狗”“死老虎”“叭儿狗”。 (2)拟人:“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态可掬” (3)反语:“这也是一种国光”“中国模范名城”“真是洪福齐天”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作家作品] 王蒙 当代这名小说家。主要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等。 这是一篇议论文。 [主旨] 本文发表于1980年,我国正处在十年动乱之后的历史转型期。 十年动乱之后,作者针对长期以来极左思潮奉行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及其造成的严重思想混乱,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著名论点出发,反其意用之,鲜明地提出:在目前(全国解放以后)“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