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考前冲刺——《大学语文(专)》(节选)(7)
|
来源:华夏大地自考网 2006-4-21 20:17:00 |
|
第三部分(9自然段),以自学成才成功的例子,文史只是推动理科专业研究的典型例子,归纳出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基础的论点。 [学习要点与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归纳论证方法。包括理论上的归纳与实例上的归纳。 2.修辞方法主要是设问。 3.掌握20世纪自学成才的典范是郭沫若,鲁迅。 4.掌握自然科学家运用文史知识研究自然科学的例子是竺可桢。 5.掌握《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
《咬文嚼字》 [作家作品] 朱光潜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本文是文艺专论。 [主旨] 对于文学写作和阅读,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从修改一句台词的具体实例出发,引出“炼字”的话题。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为“咬文嚼字”一词翻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分两个层次: 第1层(3—4自然段)。说明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引用李广射虎的例子说明斟酌文字实际是在调正思想与感情;引用推敲的例子,说明更改了文字就是更改了思想感情。 第2层(5—6自然段)。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文学是艰苦的事”。 [学习要点与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主要运用归纳法。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例子,属于例证法。 2.修辞方法。 多用比喻法。如“联想起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用人走路比喻用滥字,说明“套板反应”的道理。 3.重点掌握的观点。 (1)李广射虎、推敲、《屈原》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 (2)善于运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3)掌握“字被人用得太滥”的例子。 (4)作者认为“推”好,还是“敲”好? (5)作者认为郭沫若更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如何? [重点段落分析] “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变化莫测。” 1.论点: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直持中心论点的理论论据之一。 3.修辞方法是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有如日常生活经验一样浅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