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考前冲刺——《大学语文(专)》(节选)(10)
|
来源:华夏大地自考网 2006-4-21 20:21:00 |
|
《论语十则》 [作家作品] 孔子 名丘,字仲尼。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仁”,政治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 [主旨] 倡导好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统一。 [学习要点与难点] 1, 掌握读书方面的观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掌握修养方面的观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杀身以成仁”。 3, 找出 (1) 阐述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观点: (2) 阐述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的观点: (3) 阐述主动求教的观点: (4) 阐述善于读书,善于思考的观点: 4, 掌握修辞手法。 (1) 排比:“学而时习之……” (2) 对偶:“学而不学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 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反诘:“何有于我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作家作品] 孟子 名轲,孔子之孙的学生。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亚圣”之称。 提出“民贵君轻”说。 [主旨] 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在学术思想上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有一个学派“农学”推崇神农,反对剥削,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农学反对社会分工,又有很大的片面性,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驳斥了农学反对社会分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同时还批驳了农学“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还斥责了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尽弃其学而学焉)。叙述陈相兄弟弃儒学农的情况。 第二部分(到“天下之道义也”)。驳斥农学“贤者与民并耕”的观点,论述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采用的是“步步追逼,引君入彀”的演绎法。 第三部分(到“亦不用于耕耳”)。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运用归纳法。 第四部分(到“亦为不善变矣”)。斥责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采用对比法。 第五部分(到“恶能治国家”)。驳斥农学“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运用演绎法。 [学习要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多种论证方法。 (1) 演绎法:驳斥“君民并耕”观点,运用“步步追逼,引君入彀”的演绎法。 (2) 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运用归纳法。从三个方面证明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二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三圣人为求觅人才而忧。 (3) 对比法:斥责陈相兄弟,采用对比法。 2, 掌握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 排比:“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反诘:“虽欲耕,得乎?”,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考,更有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