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教育获多方认同
岭大强调博雅教育,岭大协理副校长李经文教授介绍,岭大是香港以至亚洲地区首家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理念的院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渐趋复杂,需要多角度思考的人才。而博雅教育能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接触得更多、看得更‘博’,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的能力。”
李教授认为,岭大的办学模式可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据悉,岭大的博雅教育有五方面的内容:跨学科课程,多元化知识;小班教学、师生融洽;国际交流、拓展视野;校园生活多姿多彩;社区服务等。
李教授表示,岭大博雅教育的教育模式已获得政府的认同。以整体研究表现而言,岭大在八所院校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三所传统研究型大学。
多范畴选科 设六大核心科目
岭大除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也强调通识课程的重要性。李教授表示,岭大的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多种范畴,让学生能多角度了解,也有多种选择。
为迎接大学学制“三改四”改革,李教授透露,岭大拟定将于2007年增设六个必修核心科目,包括:创意,科学、科技与社会,比较社会与文化,写作与阅读,体育与道德教育,管理与社会。
改革学制后,岭大将有更充裕的时间培育学生全人发展,将来学生入读岭大后的首年,先以六个核心科目为基础选修学科,建立通识基础,认识个人兴趣和专长后再选合适的专科课程。
从小处关怀学生所需
李教授表示,岭大在各个层面为内地学生提供多种活动,协助他们适应新生活,其中包括迎新导向活动、学长协助,甚至是到机场或口岸接送初次来港的新生。他说:“我们会在学生未入学前,就与他们联系,获得到港时间后安排迎接。而且我们在很多细微地方都会照顾同学所需。”
由于岭大在内地为自主独立招生,学生可直接向岭大报读本科。李教授指出,从去年开始,岭大招收内地生已不用英文笔试,但必须要经过面试。他认为,尽管院校要投入很多资源、很多时间去进行面试,但面试是他们了解学生的唯一方法,并了解学生是否适合博雅教育。李教授每年均会亲自到内地招生,他透露,面试是英语沟通,以小组形式进行,主要是从中观察到学生的个人成熟程度、自信、领导才能及个性等,并不是考核。
内地生来港求学创双赢
据资料显示,岭大历年的内地学生毕业后大多继续留在香港发展,当中包括投身工商企业、银行及会计等专业服务,或继续在港或赴海外进修。该校2005年全日制毕业生的整体受聘及升学率为99%。
李教授指出,香港为内地人才带来很多机遇。他认为,内地学生来港求学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因为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海外交流机会,开阔国际视野,而且也让香港高校的校园国际化,对学术来说也有好处。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何悦
实习记者 石晨
香港学友社出版干事 梁兆南
在博雅教育下成长
李宜夏初来港时一句广东话都不会说、也听不懂,她说:“初来港时,我真的有点后悔,想着如果还在内地的话,可以跟原来的同学一起生活,也不用承受太大的压力。”但她后来想通后,认为岭大的课程内容能让她学到更多。吴伟伦虽然来自跟香港很近的广州,但同样也要面临适应的问题,即使他的母语也是广东话,却因为香港同学大部分说话时夹杂英语,有些甚至是英语缩句,所以不能适应。但他表示现在在岭大生活得很开心,在读二年级以后,参与了很多校内外的课外活动,透过参加课外活动使他扩展了生活圈子,认识了更多的香港同学。
吴伟伦认为,相对于内地而言,香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及活动,投放在教育上的资源较多,人均得到的机会也较多。他还说,在海外求学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环境,也较难融入当地社会,而香港则让内地生较易适应。李宜夏指出,香港高校以英语授课,加上交流机会很多,让他们的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同时了解香港及内地情况,也是在港内地生的优势。
吴伟伦则认为,同学不要“为考而考”,要多了解院校及课程是否适合自己,像他自己便在获得录取后曾亲自到岭大校园走了一趟,了解岭大是否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