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昨天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图书室如何吸引孩子
|
来源:星辰在线 2007-4-24 9:09:00 |
|
本报4月23日讯(记者 刘文忠)今天就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的主题是“同享知识,共建和谐”。记者今天采访了解到,在部分中小学图书室,书籍的配置单纯追求数量,而在图书构成和质量上缺乏相应的标准,使学校图书室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在平阴县一所小学,图书室是在一间教室后面用一排书橱隔出来的,宽度不超过2米。100多名学生仅有256册图书,几乎全是1995年学校“达标”评比时由学校购置或村里人捐赠的。从1995年到现在,因为经费缺乏,学校几乎没有新添置过图书。这200多册书中,类似《列宁选集》、《党员必读》、《山东省“四五”全民普法读本》、《政治经济学》之类的政治书籍占了相当比例,适合学生看的仅有159册,人均不到两本。在另一所完全小学,200来名师生拥有的图书不到3000册,其中绝大部分是1999年学校合并时凑集起来的,超过2/3的图书严重老化,根本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类似《文史论集》、《创业计划》、《计量经济学》、《财务管理学》之类连老师都很难看懂、也很少去看的图书,大量充斥其中。 据了解,在平阴县80所中小学中,超过50%的学校存在图书稀缺、老化和配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实县(市)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农村中小学尤其严重。在近郊的一所小学记者还了解到,学校图书室有相当一部分图书是市区的企事单位和兄弟学校捐赠的,在这些图书中,相当一部分是这些单位淘汰下来的图书,陈旧不说,类似上述一些超过中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图书同样不乏身影。 一位来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表示,目前不少中小学图书室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一大原因在于对学校图书室的配置缺乏标准。据介绍,按照教育部门的“达标”要求,一类小学图书室要求人均图书要在20册以上,二类小学不少于15册,中学要求更高。但对各类图书的构成、图书的质量以及图书是否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达标”规定没有明确要求,这就很难避免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学校为应付检查拼凑图书滥竽充数。 此外,个别图书捐赠单位只求捐赠形式,不讲捐赠质量,也是造成部分学校图书室质量不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原因。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