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阅读的匮乏需教育的疗救
|
来源: 红网 2007-4-24 8:44:00 |
|
世界阅读日,在这一天我们似乎才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在我们的汉语里,“读书”已经等同于课堂教育里的学习,而可悲的是我们在课堂教育里并没有学会阅读。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往往还是从大学开始的。近日,北大清华等高校又发起了“晨读经典”的活动,并得到了汤一介、钱理群等大师级学者的支持。(4月23日《北京晨报》) “晨读经典”已经把阅读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要在戒骄戒躁的平静中追求阅读的精义。这显然是一种高境界。而前段时间余秋雨先生还说阅读已经成了一场灾难,资讯发达的社会,信息泛滥倒蒙蔽了自然精神的价值,他鼓励我们要多出去游历考察。在这样的“阅读灾难”中,以“晨读”的方式追寻阅读的民族习惯似乎表明:阅读并没有成为灾难反倒是处于匮乏的状态。 其实,无论是余秋雨先生所提倡的游历考察亲历亲为式的“生命阅读”,还是北大清华倡导的“晨读经典”那精神修炼式的阅读,都是建立在一种“阅读温饱”状态下的更高追求。而在全民阅读匮乏的状态下,阅读第一要满足的倒是认知能力的提升,追寻阅读境界似乎是件奢侈的事情了。当阅读精神普遍缺失,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我们的公共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据4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据同一天《广州日报》报道:该报所做的阅读调查问卷显示,“虽然有74.5%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阅读时间被挤占,阅读训练的缺失,其结果是学生时代人们的阅读兴趣就沦丧了。模式化的教育,追求应试能力和知识量的提升,但并不能满足学生们求知的欲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不益于塑造其健全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受教育阶段,伴随阅读能力提升的必然是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乃至社交能力的提升。阅读训练中,书本知识蕴涵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学生们中潜移默化的滋长。如果是单纯的课本阅读,必然只是片断知识的吸收,寻求所谓客观答案的考试中,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就模式化化了。 其实什么“世界读书日”,跟什么“环境日”“无车日”一样,满足的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表达。“晨读经典”同样,是形式感很强的读书提倡而不是什么阅读习惯的推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阅读灾难”考验的正是我们阅读认知的能力。如果在教育阶段尚没做到阅读习惯的确立,那无论怎样的读书日都无法补救我们民族的整体阅读匮乏。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