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某幼儿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10%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教育界人士忧心,我们的下一代正生活在一个与他们身边民间文化隔离的世界里。(《新京报》4月12日)
只有10%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有人可能会为此痛心疾首,惊恐不安,怎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稀奇,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居然还有10%的孩子知道“中秋节”?真是太新鲜了!
事实上,不知“端午”等传统文化者,何止是幼儿园的孩子?要我说,成人也好不到那里去!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功利化的教育无疑是罪魁祸首之一。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应该是一种综合的教育过程,培养文明,杰出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孩子在上学前基本是一张纯真的白纸,学校的教育无疑是其上面的精彩描绘,因此,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是长久不变,一辈子的。
而反观我国现今的教育,不禁令人痛心不已,传统文化的地位远远不如英语重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中国的孩子们就开始接受英文教育,以至于每年的PETS1级和PETS2级考试,众多中小学生成为了主角,不禁令人担忧。由于英文倍受重视,承载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学教育便遭遇了空前的冷遇,成为一颗无人理睬的“路边小草”,中小学不受重视,而到了大学则更为令人心酸,英文是越来越重要,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拿到学位证的标准,语文则干脆成了必逃的“选修课”。学好了英语能找个好工作,而整日沉醉在四书五经能干什么呢,能管吃饭吗?
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万事总有个度,否则,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葬送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