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政治理论命题要求与思路的特别提示
就考生与命题老师的关系而言,命题老师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的位置,考生则处于被动接招的状态。但是,这绝不是意味着考生只能被动挨打,而不能发挥任何的主观能动性。恰恰相反,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历年的试卷试题,特别是近几年的试卷试题,从中还是可以找到某些带规律性的命题要求和思路的。这里只是作一些宏观的特别的提示。在第二章中还会就每一门课程作具体的介绍和分析。根据历年命题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考生一定要高度关注每年新颁布的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如前所述,自 1999年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几经大的修改,目前已基本定型;除了发生特殊情况外,今后几年内再作大的变动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考生还是要关注每年颁布的考研大纲中的某些细微的修改和增删。从历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看,考研大纲是命题的最基本依据,每年修订或增加的知识点,往往成为当年命题的重要选择内容或依据。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考试大纲所列的知识点,已经向教学基本要求靠拢,因此,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性教材(本科本,共 5种)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命题的基本教材依据。考生对这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要有清晰、系统的把握。
第二,考生一定要透彻理解和熟练把握考试大纲和示范性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从历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看,一些基本的思想观点、基本原理,是经常考、反复考的重点。不少考题形式上、侧重点上会有变化,但往往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考生对这些内容一定要理解透彻,而且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三,考生一定要高度关注党和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些重大决策或重大问题,往往成为当年或第二年命题的主要选择,而且往往采用分析题的形式。这样做,主要是体现政治理论考试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增强考试的现实针对性,也是着眼于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党的重大决策和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价值取向。例如, 2001年文科第35题,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述题,就是一道紧密联系当时实际的试题。类似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又如, 2004年的第2题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单项选择题,第 26题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的多项选择题,第36题关于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分析题,都是最近一两年党和政府反复强调的重大社会问题或者是最近一两年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决策,这些问题成为 2004年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如, 2005年的第34题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题,第35题关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分析题也属于此。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别提示,我们将继续编写相关的考试辅导书,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和示范性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对最近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社会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我们也将在这些辅导书中给考生作明确的提示和详细的讲解。希望考生密切关注我们这套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