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的“高校评估”工作一直持续,等待评估的高校“就像房地产商人”一样忙着烧钱大兴土木、甚至造假做“优良教学档案”,业内人士的评价是——高校对于评估的态度已经变味。这样的评估已经失去意义。
“我已经连续几个月没休息了,连‘五-’、‘十一’也没有放假。”几天前,北京一家高校的一位教师对记者说。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都在没日没夜地加班,他们不是熬夜备课,也不是做实验,他们是为了正在进行的“高校评估”进行“考前冲刺”而忙碌。
所谓高校评估,其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为已经开始的高校评估而忙碌,甚至一些学校让一些教师脱离教学工作,专职从事这项工作。据说“教育部对此次评估十分重视”,一部分评估结果已经开始张榜公布。这份官方版的“高校排行榜”,对高校的领导者而言,就像是高中生期待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样重要,因为评估的结果将作为学校申报“211工程”、“省级重点”、“市级重点”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声誉,以及学校的资金来源。于是,各个高校无不在忙着制造“优良的教学档案”、“学生就业率数据”、并且大把烧钱大兴土木。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
“高校评估”
评估什么
这次让高校像对待“高考”一样的评估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估?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04年10月,教育部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通过一整套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和多年评价工作实践,建立了每五年一次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并且专门组织专家组,对各高校的教学状况以及各专业指标实施评估,同时履行质量监控的行政职能,对评估高校的基本状况给予公布。”
那么这次评估的指标什么?一位高校人事部门的负责人给记者出示了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评估的主要指标有十几项: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师资队伍、主讲教师、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学习风气、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体育、社会声誉、就业等。记者手头的资料显示,以上每一项指标都有十分详细的要求,并以积分的方式进行计算,依次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去年,高校评估刚刚开始的时候,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曾表示,“对学校进行整体性评估有利于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有利于学校明确和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学校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有利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提高”。周远清还表示,评价是为了促进高校的建设和改革,不仅仅在下一个简单的结论。针对不同科类的学校,教育部制订了多项指标体系,但在办学指导思想、基本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则有共同的要求。而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学校,将给予1—2年的建设期改进。
虽然,教育部称“评价是为了促进高校的建设和改革,不仅仅是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是具体到学校,却远非如此简单。“评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学校的生存状况。等级低说明高校的改革不到位,这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相关政策的优惠,经费的多少,以及生源素质。”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事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此次评估将会被教育部作为各高校等级资格、认证资格的一项硬性指标,一些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很可能降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