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女孩王铭(化名)原是海南户口,但一直在北京上学,她的理想是读中文专业。但是,忽然之间这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因为户籍限制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又因为不符合海南的高考标准,也无法参加海南的高考,无奈之下父母只能为其安排出国留学。而像王铭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少数,这群孩子高考问题究竟怎么办?谁应为这些孩子负责任?(4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
户籍所在地与常住地都不让参加高考,考生无奈选择出国留学。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呢?在无法参加高考的情况下,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好多人还求之不得哩。但我们要看到,王铭出国留学的代价是放弃她喜欢的中文专业。而且出国留学需要一笔不菲的开销,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得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符合留学的条件。那些不能留学的孩子该到哪里参加高考呢?
户口藩篱确实该拆除了。有报道说,12个省市已经或者正在取消城乡户籍差别,这无疑是积极的。但这主要说的是城乡二元制的差别,户口地域差异与户口附加值并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户籍限制并非问题的根本。在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王铭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海南参加高考,都意味着当地考生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这个问题该如何求解呢?笔者认为,该新闻实际上扯出了招生公平的话题。笔者承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相对公平还是应该存在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外地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对当地学生不公平。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招生体制公平合理了,孩子到哪里参加高考都一样了,又有哪个地方会拒绝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呢?
王铭的高考权利之所以游离在制度之外,不能怪孩子家长,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户籍制度上,不公平的招生体制才是问题的根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当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但事实上,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并不能体现公平。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居高不下,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
今年两会上,洪可柱代表疾呼实行名校招生名额分配听证制度。刘中慧代表提出了“关于全国重点大学招生公平性的建议”。去年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先行一步,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虽然改革措施还存在瑕疵,但在重点大学地方化与招生体制不公平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撼动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参与改革发展成果分配的热情高涨,而公平的受教育权无疑是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的教育体制、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了和谐社会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它继续“合理存在”下去还真有些不合时宜,国家对高考政策作出必要调整,招生指标实现合理分配,破除地域壁垒,是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