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永芳报道)花1000万元来培训值不值?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个贫困县,这些钱应该还有更急需的地方可用,比如用于农牧民的脱贫致富,用于优势资源的转化等等。
这些使用途径是现实的,可视的,短期内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如果当地的领导想用最短的时间表现出最明显的政绩来,向显形产业投资,或对农牧民进行帮扶显然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经济肯定会在短时间里有个发展,生产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的农牧民也会对这届领导称赞不已。能给老百姓造福、能带来经济增长的决策都是好的决策。政绩和口碑都有了,领导肯定面子上有光。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领导却选择了一条隐性而又充满了风险的道路:巨资投入到干部培训中去。
县委书记张文强显然意识到了干部思想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我们常说,“事在人为”,确实如此,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际上就是这个地方领导思想的晴雨表,经济发达的地区,当地领导的思想观念肯定是先进的、充满了创新和发展紧迫感的。
但就这么一两个领导思想超前远远不够,如果更多的干部还是抱着老思想,慢条斯理地踱着步,上面的新思想新观点到了他们这里就没声了,那还是什么都白搭。新疆有的牧区干部很“喜欢”开会,回去后让传达会议精神,他们的回答却是:“上午书记作了一个报告,中午吃了抓饭。”至于报告是什么内容,他们没往心里去,心思都用在惦记抓饭上了。
这不是笑谈,新疆就是有这样一些没有发展观念的干部。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当务之急。张文强自己肯定是着急的,他不愿再守着贫困县的帽子安安稳稳过下去,不知不觉被飞速发展的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但仅仅他们几个人有紧迫感是不够的,他得让广大的干部乃至农牧民都有发展的紧迫感。
人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越来越多的干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工作中充满了斗志和创新,充满了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千方百计想办法发展经济,当地的各项事业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资源有多种,矿产资源、水资源、自然资源等都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它们当然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谈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时,人们多谈物质资源,而很少谈到“人”这个最重要的资源,人其实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我们现在常常谈到资源的转化问题,在人们的意识里,资源转化就是和物质资源的转化画等号的,所以,在资金投入上,大量的资金都流到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当中,少有对“人”这个资源进行转化的。
所谓人力资源的转化其实就是提升人的知识和思想价值的过程,这就需要培训,按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来“新人”。
改变人的思想是一件最难的事,尤其在一个已经封闭落后了多年的地区,很多人的思想已经定式化了,他们不满现状但也不愿意改变现状,他们走不出自己生活的小区域,也不想走出去,他们知道外界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因为缺乏直观的比较,他们并没有危机意识。
经济要发展上去,就必须改变他们的观念和知识结构。理论上的说教效果不怎么明显,怎么办?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走出去,去接受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去通过直接的接触,在比较中自动矫正自己的认识,然后自觉地改变现状。
相信很多地区的领导也能意识到培训干部的益处所在,但若让他们投入巨资去培训干部,绝大多数领导就会犹豫起来。因为这事可不是那么容易量化的,投入的这些钱能不能产生想要的效果,他们心里都不怎么有底。
和布克赛尔县的领导为什么敢干?拿我们的家庭教育做个比较吧,现在很多家庭,除了购房外,教育是最大的一笔支出,虽然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不到最后时刻是没法计算出孰重孰轻的,但人们还是毫不犹豫地为子女支付教育费用,这是一笔有风险的投资,但这同时也可能是最有效益的一笔投资,只是它的见效期可能较长,十年乃至二十年。
和布克赛尔县的培训投资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果敢投资,就是因为他们深刻意识到了人在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意识到了这笔风险投资的巨大潜在效益,意识到了培训对未来县域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市场也很厚待有心人,去年和布克赛尔县的各项经济指标就是市场对他们的最好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