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上的贴子称,在4月5日的课堂上,陈瑞华公然说:“自考生,北大鄙视你们!”帖子称,陈瑞华在课堂上说:“堂堂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竟然使大量自考生
进入复试,而把我们北大自己这么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真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他还说:“这些没有经过法学正规教育的人,三四年在北大混吃、混喝,蹭课听,到头来靠死记硬背也能混进北大。今年我们下决心,凡是进入复试的自考生,我们一个都不要,档次太低!”
此帖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但当事人陈瑞华表示,他是4月10日晚才从学生处获知的。
陈瑞华承认讲过类似“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的话。但网上记录的话只有部分属实,有七八处不实或伪造。
陈瑞华说自己“绝没有讲过侮辱自考生的话”,没说自考生“混吃、混喝、蹭课听”,也没奉劝自考生“别在这儿浪费时间,北大不欢迎你们”。至于网上提到“自考生一个都不要”的话,他更是予以否认:“法学院从来没有这样的讨论,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
推荐参考:关注点:北大教授的“出身论”是种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
按理说,陈先生能拥有北大教授之荣誉,怎么也应算是一位饱学之士,他本应该懂得“学无长幼,更无论贵贱,达者乃为先”的道理。既然年轻人可以胜过年长者,出身贫寒的学生可以胜过出身富庶的学生,那么非北大的学生就一定比北大的学生差吗?或者说,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一定比外校考进来的学生强吗?毋需笔者赘言,答案一目了然。我们不难看出,陈教授所谓的“悲哀论”是站不住脚的,其所悲的莫过于北大被“外族入侵”,莫过于北大学生或他自己所教的学生折戟考场,无缘复试,以致于不能替北大这一堂堂学府正名,没能替他本人争光。
毋庸讳言,从整体上来说,自考生在很多方面的确与北大学子有一定差距,但是谁又能断言他们当中就没有出类拔萃之辈呢?否则,他们又焉能在强手如林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呢?自考生并非乏善可陈,处在围墙之外的他们不向命运屈服,不向现实低头,那份韧性和坚强恐怕正是身陷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所极度缺乏的。试问,他们这份上进的求学之心又岂容他人轻视和玷污?
笔者以为,正是因为有了所谓的名牌,有了所谓的“第一学府”牌子傍身,一些人便自视不凡且藐视他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严重左右了自己的言行,反映在招生时就是以学校牌子取人。由此观之,连正规大学身份都没有的自考生遭此“待遇”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出身论”是种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早已为世所不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