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研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国: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该由国家埋单
来源:新华网      2005-7-4 14:10:00
 

    近日,关于研究生收费将在2006年正式启动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赞成者、反对者不一而足。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又很快出来澄清,说此政策尚处调研阶段,2006年启动绝无可能。

  研究生教育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范畴,由公费转向自费是大势所趋。我首先要向大家指出一个被舆论忽略的事实:除少数名校享有全部公费的特权外,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中部分自费的政策已经执行好几年了。如今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由公费转自费,而是谁该享受公费;全部自费以后,谁有资格获取奖学奖、助学金和助理津贴。

  目前,每年约有一半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是自费生,按每年交纳1万元学费算,三年就是三万。

  谁可享受公费,谁该交纳这笔巨款,说起来非常“中国化”,就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绩在前的有免费午餐,排名在后的只能自认倒霉。

    从程序上来说,没有比这更公平的了,避免了有可能产生的各种腐败和人为操作因素,但实质上非常不公平:以考分划线搞一刀切,抹杀了不同专业、不同家庭收入的实际需求,没有将纳税人提供的公共资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哪些学生最需要公费或奖学金资助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家境贫困的学生。三万元对于沿海城市居民来说或许尚可承受,但对来自内地乡镇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这几年媒体大量报道的贫困学生捡馒头过活、卖血或乞讨助学等新闻,虽然是极端的个案,但贫困生问题却是中国高校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贫困生的确是最需要国家资助的人。

  无论是目前的公费,还是以后的助学金和助理位置,应该首先分配给他们。

  二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研究生。由于目前的公费是一考定终身,起不到在学期间的奖勤罚懒作用,研究生们学好学不好一个样,以至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存在差距。我认为,应该参照国外的成熟经验,让优秀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研究计划,通过平等的学术评议,积极地参与各类奖学金的竞争。让奖学金合理地分配到那些最出类拔萃的学生手中。

  三是文理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各学科的学生毕业以后所获得的报酬差别很大,金融、工商管理、电脑等学科在就业以后有较优厚的收入回报,应用型的工科和部分社会科学毕业生收益也不错,而研究基础理论的文科和理科学生相对来说差一些。每年的考研,大量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都云集前者,这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

  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国家应该通过各种奖励的调节作用,重点资助那些从事对国家发展有长线价值的基础学科研究生,而将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应用型学科的学生交给市场。

  国外许多大学就是这样做的,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拿不到奖学金,而从事文科和理科基础学习的研究生大多可以免学费。但在中国的大学,却不管各学科的具体情况一刀切,要有全都有,国家大包大揽;没有全部没有,通通扔给市场。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

  简单地说,公费和助学金应该向基础学科的学生倾斜,而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就业后有较好回报的专业,可以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担任研究和教学助理以及银行个人贷款解决学生在校的生计问题。通过这样的国家调节手段,可以将顶尖型人才平衡地分配到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两个领域。

  上述三类学生,都是最需要由国家来埋单的人。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其优先秩序如下:首先要照顾最弱势群体贫困学生,其次是向学业优秀的学生倾斜,最后是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符合罗尔斯所说的“公平的正义”分配法则。而目前我们所执行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期的过渡政策,表面看起来很公平,实质上极不合理,集中了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放任主义的双重弊端。

  我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已经指出,所谓的研究生自费,事实上早已部分执行,对一半研究生来说已经成为全部的事实,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何年开始全部自费,何时彻底地市场化。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彻底市场化,而是研究生教育的公平化。落实“公平的正义”,何须等到全部自费的那一刻?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以分数决定公费与自费的不合理现状,将有限的资源向贫困和优秀学生倾斜、向基础学科倾斜。

■相关链接  
  • 2006考研英语复习规划与策略
  • 专家建议:不要中了考研的毒
  • 专家指出:数学基础知识很重要
  • 专家指导:迈好专业学校选择第一步
  • 专家分析:2006年考研趋势
  • 法硕考研心得与成功
  • 北大科学院考研状元的考研秘籍
  • 在职考生:一份详尽的考研学习计划
  • 考研心情:很爱很爱你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