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音不规范 由方言误读造成的语音不规范:如平翘舌音不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混淆、基本没有轻声词和儿化韵等等,是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去纠正的;但以下三种语音误读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完全可以避免的,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得到及时纠正。 1、多音字误读 多音字可分两类:第一类是“多音多义字”,如:“中”(1)zhōng中间;(2)zhòng(中肯)。要了解多音字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同义多音字”,要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用于书面语言的读音和用于口语的读音是不同的。如:“血”,书面语读音:xuè,血肉相连,呕心沥血、血压。口语读音:xiě,猪血,吐血,血印儿。 2、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如:字形相近型:戊wù,戍shù,经常不分。偏旁类推型:婢bì,误读为卑bēi。 3、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有些以前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的“异读词”已经统读了,就应该记住统读音。如:“室”统读为shì, 再没有shǐ的读音了。“档” 统读为dàng,也没有dǎng的读音了。 二、词汇不规范 1、使用生造词 生造词是指语言运用中个人任意拼凑或割裂汉语中已有的词语而形成的表义不准确的词。生造词语是大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毛病,很容易引起文章内容的混乱。“生造词”和“创造新词”是完全不同的。创造新词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是在发展中不断扩大和改进自己的基本要素,是能经得起时间和社会的考验的。 2、使用外来词不规范 (1)在汉语书面语中夹杂英文、韩文、日文、法文等的某些单词,而且常常表意不够清晰。 (2)不了解外来词的性质和结构特点,随意拆开使用。 如:“幽默”一词,本是借用英语 humour的音译兼意译的外来词,在语音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但很多学生常用“幽你一默”,也真可谓“幽默”。 3、滥用方言词 有很多方言词在口语中较为普遍地使用,但在书面语中应该注意避免。 如:“看他那苕样儿”,“苕”作为一个方言词,在这里应改为:“看他那傻样儿”。 4、错误地理解词义 学生在作文中常出现的一例错误:“我是武汉大学的一位莘莘学子”。“莘莘”是形容众多的意思,不能和数量短语“一位”搭配使用。 三、语法不规范 1、网络语言对平面书面语表达形式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语言,它在聊天室或者在BBS上,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径来使用,有及时互动性,很多是无词句,无主句,可以省略很多词语,彼此理解就可以了。但这种行文的特色渗透到学生作文或考试的论述题中,随便丢掉主语,随便的省略,随便用错别字,实际就是语法不规范、写作不严肃的问题。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空间里交际使用的语言,和平面媒体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作文是平面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交际规范。因此在正式的作业、作文及考试中,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 2、滥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可表停顿、语气,还可标明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准确表达文意。目前学生使用标点符号,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基本不用符号,几十字的简答题,不用一个标点符号;第二个错误就是在文章中“一逗到底”,最后结尾时也用逗号。第三个错误是在一个句子的结尾处使用十多个感叹号和问号。
四、书写汉字不规范 1、错别字较多 学生对那些容易认错、写错的字的形体、读音和写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仔细分辨字的形、音、义的细微差别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写字是小事,一点一画不必在意计较,明知是错字或别字,也懒得去纠正。 2、书写已被废止的繁体字、异体字 3、书写不合乎规范的简化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