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问题存在,“常”谈便不可避免。
实事求是地讲,运动员的思想教育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我们许多运动队的一个软肋。原沈阳金德队一队员连续抢劫出租车司机案,尽管作案前一个月该队员已被俱乐部除名,但也再一次暴露出我们一些运动队教育、管理上的乏力。而仅就足球而言,去年原四川全兴队某队员凶狠地踢折女环卫工腿一事,对社会的“伤痕”还远未抚平呢。
仔细一想,会发现当前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有着某些相似之处,那就是:学校的“升学率”压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运动队的“出成绩”重过队员的思想教育。一个是实打实的硬指标,另一个则要空泛得多。这一关系不摆正,比例失调不扭转,对运动队而言,就永远无法避免思想意志薄弱的运动员,在是非面前不辨正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若要说我没做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抓运动员的思想管理,有的队会喊冤。的确,每支运动队一般都专门配有领队,主要工作就是抓训练、比赛以外“软实力”的。而且,定期的政治学习制度也始终坚持着,有许多队甚至还有艰苦的军训项目,一些队还有冬晨冒着凛冽寒风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活动。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不可谓不重视。诚然,这些都是需要的,也是有效的,不过我们有时也不妨总结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还有哪些过于表面化?还有哪些流于形式?特别是,对这个世纪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脉络及特点我们是否掌握,并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些都是值得新时期运动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探讨的。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也等于不抓。从一些运动员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来看,我们真不能再掉以轻心了。 可喜的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力气抓励志教育,望乘此东风,把“软”的抓实抓牢。(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