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韩嘉玲: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献良策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7-3-7 9:05:00 |
|
3月1日,在第四届首都“巾帼十杰”颁奖典礼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从两名年轻的流动人口子女手中接过了获奖证书。韩嘉玲是在8年前的一次调研中认识这两位不到18岁的小伙子的,当年他们还在上小学,正在为上学难而发愁。
如今,随着她执笔的《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反思》等报告相继完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广受社会关注,报告中的“流动儿童教育的责任应由流入地政府负主要责任”等建议也已被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所采纳。韩嘉玲说:“这十几年间,社会在对待流动人口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感觉很快乐。”
■学术路上追求“消除贫困”
“其实,我最开始关注的并不是流动儿童的问题,而是农村贫困问题。”韩嘉玲说。探索如何消除贫苦,使中国顺利走上现代化之路,抱着这样的理念,她1991年在北京大学开始系统学习现代化理论。学习期间,她开始参与一些扶贫发展项目和调研工作,足迹踏上了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贫苦地区,其中,有的项目一做就是10多年。
韩嘉玲的博士论文《中国贫困农村妇女发展进程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剖析》就是以贵州黔东南雷山县项目点的扶贫工作经验为例撰写的。
■由关注农村贫困到流动儿童
到社科院后,1999年11月,韩嘉玲创办了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直接救助城市流动弱势人群,为城市中的打工妹以及流动儿童和家长提供以流动人口社区为基础的免费扫盲及培训服务。
“正是在关注农村贫困问题时,我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韩嘉玲于2000年开始了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承担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课题《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经过数千份问卷调查后,她提出了解决思路:流入地政府应当肩负起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在流动儿童入学方面,应当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要渠道。这一建议已被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所采纳。
■学者良心促使我这么做
今天,社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形成“常识”,但正如韩嘉玲获得2004年中国消除贫困奖科研奖时的评语所说:她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关注、救助这一新的贫困人群具有开创意义。“我做的这些只是作为一名学者的本分,其实很多学者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不应该突出我个人。”韩嘉玲说,“何谓学者?当你面对艰难中生存的同胞,你恐怕必须面对的是自己的良心,你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靠纳税人养育的肩膀是否肩负起了一个学者应尽的责任。”
韩嘉玲现在正在海淀区某街道进行试点,为流动人口融入当地人之间寻找一个可行的模式。这项试验已经进行了将近8年,有成功也有教训,虽然很艰难,但她会一直探索下去。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