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到孤单、需要倾诉时,你选择电话还是短信?你主动向他人发送短信,对方没有回复,您会觉得生气失落还是无所谓?你是不是觉得在短信中更能表达自己,说出平日里不经常说的话?
这些问题被收集在华东师范大学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调研问卷里,她们计划在下周开展短信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
这个实践是华师大157个暑期实践项目之一。
很多同学每月短信过千
大学生认为,较低的通信价格是学生迷恋短信的一个主要原因
每个月手机短信消费都要超过50元的刘素娟这几天正在和同寝室的闵凤收集资料,她们发现,短信文化的热潮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短信“成瘾”,刘素娟的同学中,有不少人一节课没有收发短信就会焦躁不安,还有一对恋人曾因为短信的问题而分手,而朋友之间因为对方不回短信而感情破裂、因为猜不透发短信方的真实心情而产生误会的现象就更多见。
而今年24岁的马家驹,在上海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上班,他表示自己每月要发送1000多条短信,多用于跟朋友联系,尤其是女朋友,一时收不到短信会感到不安。“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很多同学每月短信量超过了1000条。”她说,价格因素使学生们逐渐迷恋短信,各大短信运营商也适时推出了以学生为主打客户群的短信套餐,如移动通信的动感地带等。华东师范大学四年级英语系的谭琳包了每月20元的短信套餐,但一般都要超额用掉50元左右,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短信是较为经济的沟通手段。
是否存在“短信依赖”
调查组同学认为,频繁使用短信对青少年的交往能力、现实感情以及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挑战
根据项目计划,调查组将去肯德基等短信使用高频人群聚集的地方做深入访谈,并派发300份调查问卷到上海各区,再根据调访情况做些个案研究。调查结果将由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学生们希望通过问卷了解青少年平均每月大致的短信费用,以及在整个手机资费中所占的比例,并考查年轻人中是否存在“短信依存症”,比如设置“如果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发短信息,你是否不习惯”,“发短信主要是为了聊天、打发时间还是为工作学习”等问题。
调查组的学生认为,短信对青少年的交往能力、现实感情以及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挑战。
过分依赖短信会智商减退
专家指出,编发短信是简单文字的罗列,全凭条件反射按键,与玩电脑游戏非常相似。主要依靠短信和外界联系很容易变成“游戏脑”
学生们认为,短信交流属于文本交流,与现实交往和语音交往有较大区别。青少年往往容易过分依赖短信,这会对他们的社交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有媒体报道,一项英国的最新研究发现,对短信过分依赖会导致智商减退,短信对智商的损害甚至比吸食大麻还厉害。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王耀明也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指出,编发短信常常是问候、约会等简单文字的罗列,全凭条件反射按键,与玩电脑游戏非常相似。那些主要靠短信与外界交往的人,很容易变成“游戏脑”。
刘素娟和闵凤计划,根据所得数据写出总结报告,并呼吁短信运营商在追求商业利益同时不要忘了社会效益。
刘素娟介绍说,目前她们已经收集了“短信文化”和“青年社会化”两方面的资料,并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教师邝春伟修改问卷,调查即将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