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分析与复习建议
|
来源:搜狐社区 2006-4-11 12:54:00 |
|
一、命题指导思想
1. 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试题旨在检查学生潜在的学习素质,突出考查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地、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2. 强调对各科知识体系、社会现象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以及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知识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锻炼能力,运用它分析理解社会现象。
3. 强调人文精神的渗透。试题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及评价。
4. 起到教学评估与检测的作用。发现和了解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查漏补缺。
二、试题分析
(一)试卷结构
5. 本试卷300分,历史科占105分。
6. 历史学科内的分值分配为:中国古代史34分
中国近现代史31分
世界近现代史40分
关于分值的分配,是综合考虑了一模的试题分布而确定的。
(二)试题分析
第12、13、14题为一个题组。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中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对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本组题的视点集中在当前最为热门的西亚地区,把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与亚洲各国交往的史实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有机组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落实,知识能否被灵活运用。
12.本小题考查的基础知识落脚点在“班超经营西域”。思维的推理过程是;①班超是东汉人,他在公元73年开始出使西域;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亚洲西部的波斯湾;③甘英没有完成出使大秦的使命,却了解了沿途的地理风情,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包括:公元166年大秦使者来到中国,拜见了汉桓帝,这一史实记载在《后汉书》。
正确答案:A
13.本小题考查中外交流的影响,史实依托广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与西亚地区的交流的史实包括:①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作物品种,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生活的作用。②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发展起来形成了“丝绸之路”。反之又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③唐朝更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与波斯、大食的交往更加密切,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④唐朝宫廷音乐里有来自西亚、中亚地区的音乐和舞蹈。⑤大食使节多次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和瓷器等技术传播到大食。⑥元朝时,在我国定居的阿拉伯人与汉、蒙、维等族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等等。
从以上史实中分析概括出中外交流产生的影响包括:物质的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一定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国境内的民族与境外民族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各国使节的往来,加深了友好关系,有助于先进的中华文明向外界传播。
中国的四大发明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在其出现的过程中并不受外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C
14.本小题考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不是在唐朝)。东汉以后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为突出,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到中国。唐朝时我国的玄奘和尚西去印度求取佛经,为促进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和保存印度的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印度的熬糖技术在唐朝时传入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其中包括印度。
正确答案:A
15、16、17、18、19为一题组。集中考查资本主义这一当代世界主流问题。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是世界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15.考查学生对启蒙思想家的普遍主张与卢梭个人主张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认识和区别。要求学生对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启蒙运动兴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的武器;②近代哲学提倡的“理性主义”,强调以人的思维去判断、去行事,而无需依赖上帝的意旨。这就剥夺了封建制度的神圣外衣,封建王权和特权也就失去了依据。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哲学武器。
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包括:①意识形态方面反对教会权威和宗教盲从,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②政治领域主张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③崇尚知识,尊重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伏尔泰多才多艺,著述甚丰,他主张英国式的的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使他成为近代法学的奠基人;卢梭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将其学说的核心——人民主权思想作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系统化的理论。
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是为法国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有了以上对启蒙运动的认识就能正确作答。
正确答案:D
16.内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组织形式之一。一般由议会中的占多数席位的资产阶级政党领袖人物组成,也有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内阁的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或大臣,有些国家,内阁不包括所有部长,如英国只有外交、财政、内政、殖民、国防等重要部门的大臣参加内阁。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最先建立内阁制度的是英国。
正确答案:B
17.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 反封建的革命。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掌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②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③公民取代臣民。
近代社会政治上的突出特征是建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 ,用以取代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法律取代专治与特权,这在原则上就是将主权在君改变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完全针对封建等级和特权,体现了人类理想主义的愿望。所以,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特征就是向法制化国家过渡。
正确答案:C
18.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曲折艰难,它主要包含了思想、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该题目考查的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表现为符合近代社会的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不断接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君主立宪制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接受的西方政治制度,它是由早期维新派倡导的。
正确答案:B
19.正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征包括:①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特征,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运行的,市场是由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构成,买卖双方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要以自由为前提,平等交换。并且资产阶级还要取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②在政治方面以建立法制国家为特征,实行议会民主制,一切遵从立法,依法而治。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是人权平等,虽然至今并没有充分实现,但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对人性的解放。③在对外关系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的外向性而推行扩张政策,进行海外殖民掠夺,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市场体系、世界体系。④在思想文化方面倡导人文主义,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解放,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法西斯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公开的恐怖统治和专制独裁,以暴力和强权为特征。它抛弃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实行集权统治,镇压人民,摧毁一切进步组织,压制自由的声音。竭力宣传种族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在经济方面使国民经济军事化。
分别搞清楚正统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就能够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正确答案:C
20、21、22、23为一题组。全面考查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关于殖民体系、世界体系乃至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相关重要内容。
20.早期殖民活动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代表,英、法、荷等国家参与,殖民活动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商业革命”,扩大了贸易范围,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欧洲的贸易中心,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新航路的开辟还造成了“价格革命”。早期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最主要内容,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阶级衰落了。
抢掠和贩卖黑人奴隶主要用于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的种植园,这些黑人从事最艰苦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为殖民者创造大量财富。黑人并没有大量使用于殖民宗主国的手工工场。
正确答案:A
21.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确立。该题需要明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世界体系形成时间是19世纪60、7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是在1840年。
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改变了社会结构,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开始兴起;③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思想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冲击着旧思想旧制度。同时,殖民掠夺造成当地的贫困与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开展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正确答案:D
22.该题考查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最后阶段。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与该问题相关联的重要知识是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①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有了自己的政党,制定了斗争的纲领,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水平提高了;②二战中许多殖民地国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民族意识觉醒,斗争的经验更丰富了;③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出现,改善了民族独立运动的环境;④在独立运动中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团结斗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殖民体系虽然崩溃了,但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失去这一切,他们想尽办法维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影响。在不得已放弃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权后,从经济和其他方面加强与殖民地的联系,或制造矛盾以便于他们继续插手该地区事务。
在前面所列的背景下,最典型反映上述情况的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但由于当前西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备受世界关注,是新闻的焦点,所以选取了巴勒斯坦。
正确答案:B
23.关于全球化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面临和不可回避的,该问题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全球化可以描述为: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上相互依存,人类社会横向的联系发展加强了。
全球化的过程可以远述到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打破了各大洲、各民族之间封闭孤立的状态;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这是全球化重要的基础;③20世纪上半期,全球化处于自发状态;④二战以后人们认识到联合对维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相继建立。全球化进程开始走入制度化;⑤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化迅猛发展。表现为:①国际贸易大幅增长,跨国公司大量出现。②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类国际组织建立,交流加强。③全球化范围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
全球化的表现主要包括:①经济上,资本、技术、商品、劳动力全球流动,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形成。人类面临共同的资源、环境、战争等问题。②政治上,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得到普遍认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加强。③文化上,超越各国家、各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普遍,各民族相互融合接纳。
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也是他们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它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即面临挑战,也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
正确答案:D
37.该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知识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内容。能力考查包括;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和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答案见下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依据问题,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三方面有效信息回答提问。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首先读懂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即康有为所说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还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3)材料和所学知识都告诉我们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儒家思想阻碍民主政治的实现;孔子的学说是帝王专制的护身符;必须摧毁封建的伦理道德中国才能实现民主。
(4)材料中的信息告诉我们东亚现代化并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有自己的内涵,儒家思想在其现代话进程中仍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需要调动我们以有的知识,对以新加坡为典型的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如何看待上述的观点,仁者见仁。持赞同观点者,可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联系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持否定观点者,可以从儒家思想不利于创新、禁锢人们的头脑等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化的阻碍作用。
39.该题为跨学科综合题,综合考查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相关知识。(答案见下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历史学科考查了古代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和保卫问题。知识点落脚在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清朝初年康熙皇帝领导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上。
唐朝初年设六大督护府:安西、安东、燕然、安南、保宁、北庭。管辖东北地区的是安东督护府。渤海和黑水都是mohe民族政权,他们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其中渤海和黑水两部最为强大。唐朝开元6年册封渤海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封渤海都督府都督。此后,历代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该政权于926年亡于契丹。
满族兴起于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趁清军入关之机,不断向西扩张的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加紧武力扩张。康熙皇帝为保卫边疆于1685年和1686年两次组织自卫反击战,使俄军伤亡惨重。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正式签定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清政府把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一带让给俄国。
对意识两处知识掌握好并能明确分析判断提问的指向,就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
40.该题为跨学科综合题,综合考查关于工业化的相关问题。(答案见下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历史学科重点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曲折发展的道路。从对知识的要求看,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学生应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分析不同时代发展或遇挫折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19世纪60、70年代的兴起、19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等几个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会灵活运用。)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一五”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几个发展阶段。就该题的提问而言把几个阶段的工业发展史实进行概括即可。
三、复习建议
1.查漏补缺落实好基础知识;对知识线索进行梳理,构建起知识体系。
通过考试和练习检查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脚踏实地地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落实。背书、复述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要按系统和线索归类,例如本试卷第40题的工业化问题的分析,切忌杂乱无章的堆砌。在知识的落实掌握中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归纳能力。
2.能力训练从基础作起,层层落实,步步提高。
阅读历史材料方面要做到读懂意思、看出内在联系、挖掘有效信息;分析方面要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问题立体分析,抓准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是要求同学在两个以上事物中找出区别与联系,依据提问或自己设计的“对应比点”,阐释其异同;概括能力是答好历史问题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会把具备共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道理。例如:唐朝文化辉煌的原因可概括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特点和地位概括为: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判断与评价方面要做到立场、观点、方法、标准都要正确,并能够紧扣题意。
3.精选、精练、精讲试题,作好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水平。
答题的关键是审题,在对题目的审视中审出考查的对象和对对象的限制条件。学会把大题拆小,小到不能再拆,然后全方位设计作答的角度,不要遗漏。最后罗列作答的要点。在答题中要体现文字表达能力和论证的技巧。
4.强化对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理论观点的运用要渗透在答题的字里行间,它是答题的灵魂,有正确的理论观点作指导答题才不至于偏离方向背离科学。我们反对贴标签喊口号式的生搬硬套。学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应重温在社会科学各门学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试题分析运用。基本的理论观点来自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历史学科的专业观点。主要包括: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联系与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实践的观点,一切丛实际出发,与时惧进的观点,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的向背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发展变革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继承发展和创新等等。理论观点特别用于指导对问题的分析。
5.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平和。针对问题和不足各个击破,保证每天的学习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冷静深入地思考些重要问题,作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可心浮气燥盲目求快贪多。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复习,收效不大。看一看近年的高考题,有助于自己热身和尽快进入状态。
衷心祝愿同学们高考取得好成绩!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文科教研室历史组 |
|
|
|